作者专栏
-
官员为何“不作为”?虚无共产党政治的必然结果
进入新时代肯定让有些人很不适应,由不适应到适应当然有一个过程。要让官员们适应新时代,要让官员们在新时代能有新作为,法律和制度的规范肯定是必须的。但我认为,首要的还是要让他们对讲政治养成习惯,对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心存敬仰。因此,用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意识来清洗官员灵魂深处“个人利益高于天”的信条,用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来铲除官员头脑中“当官做老爷”的特权思想,才是防止新时代官员不作为的治本之策。
-
赵磊:论“智库”--“有库无智”与“有智无库”
诚也然哉,20世纪末以来,对于中国的改开以及中特理论的构建发展,智库和智者们是尽了力滴,是做出了巨大贡献滴,其功绩是抹杀不了滴。但是,在肯定其功绩的同时,也应当实事求是地指出:尸位素餐的智者,在智库中大有人在——是为“有库无智”;至于“智慧和智者来自于智库之外”,也并非个别案例——是为“有智无库”。
-
假洋鬼子为啥不准阿Q革命?
假洋鬼子其实还是要革命的。阿Q之所以被枪毙,实在是他不懂得,假洋鬼子革命的真谛,与阿Q的革命已然相距甚远。对于假洋鬼子革命的真谛,鲁迅先生也有经典的描述,用一句话来总结,那就是:“老爷,您老人家的衣服可有点儿脏,应该洗它一洗”。
-
核心价值,核心在哪里?——19大报告有明确指向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本身就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果我们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排除在外,不仅与“不忘初心”的逻辑不符,也与马克思主义的逻辑相背离。如果我们连“共产主义远大理想”都不敢提,遑论什么理论自信?
-
资本主义理性很油腻,前景很黯淡
虽然资本主义的理性十分油腻,但资本主义越来越糟糕的现实,却预示着黯淡的前景已然迫近。欧洲的失业率很高,西班牙青年人的失业率高达40%以上。同时发达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已经不需要投入更多的劳动力,减少劳动是社会的必然趋势。由于由于减少劳动投入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失业问题将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头号难题,在资本雇佣劳动关系的框架内,失业问题又是无解的。
-
专家的脑袋,有时候跟屁股无关
把两极分化的根源归咎于国企员工的工资比私企员工高,这样的思维究竟是屁股问题,还是脑子本身的问题?用一个简单的问答题就可以检验:解决两极分化的措施,不是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而是要把国企员工的工资降到与私企员工的工资一样低。请选择“是”或“不是”。请问:选择“是”就能解决两极分化吗?荒唐之极!由此看来,某些专家的脑袋,有时的确与屁股无关。
-
中共领导,为啥“最本质”? ——解读19大报告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中,“中共领导”之所以是最本质特征,就在于党领导的方向,不是要带领大家走邪路,而是要逐步走向共同富裕,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不是要固化甚至强化不平衡的、异化的发展,而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
-
读了《通鉴》才知道,旧中国的常态是“吃人”
倘若21世纪的国人真以为封建旧中国(包括那个很有份儿的“民国”)是一派“田园牧歌”的“皇道乐土”,且为之羡慕不已的话,那么,就请你们读读《资治通鉴》吧。
-
“稀缺性”完败了劳动价值论?做梦吧!
主流经济学把稀缺性作为立论的前提,在此基础上来计算成本和收益,由此形成的价格看似与劳动价值论无关,其实不然。主流经济学在台面上否定了劳动价值论,却没有意识到,所谓稀缺性,不过是劳动价值论的另类表达罢了。主流经济学之所以看不见稀缺性与劳动价值论的内在联系,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他们没有从人的维度而仅仅是从物的维度来理解稀缺性。
-
究竟是马克思没说清楚,还是有人以无知为荣?
土地价值的构成是否包含非劳动的元素?这不仅是理论界一直缺乏共识的问题,也是政治经济学至今存在着重大分歧的问题。问题的症结在于,马克思有关“虚拟价格”的论述与劳动价值论的逻辑是否一致?基于此,本文着重讨论了两个分歧:(1)价格能够先于价值而存在吗?(2)价值能够先于劳动而存在吗?笔者认为:价格的“虚拟性”并不能证明价格的“先在性”,作为土地交易内容的地租是真实存在的价值,价格不可能先于价值而存在。土地“虚拟价格”对地租貌似具有“先在性”,这并不能证明土地价值对投入土地的劳动具有“先在性”。这是马克思一以贯之的结论,也是劳动价值论的内在逻辑。最后,笔者针对垄断地租的误区,进行了补充讨论。
-
经济学必须超越蚂蚁的视野
“量化”固然是科学追求的目标, 但并不是科学的唯一任务。马克思有句名言: “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而为一,一切科学就都成为多余的了”。其实,发现并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定,才是科学的根本任务。虽然西方经济学在量化经济现象上下了不少功夫,也做出了很多贡献,但在揭示事物本质这件事情上,西方经济学实在是乏善可陈。我始终认为,西方经济学在定量上的精确,掩盖不了在定性上的肤浅。而正是定性上的肤浅,决定了西方经济学在定量上的精确,往往也只是现象描述上的精确而已。
-
马克思说的“价值量”,几个意思?
马克思说“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来决定”,这个 “决定”,指的是对商品价值的内在规定和社会本质的决定。虽然人们通常看不见价值“决定”的具体过程 ( 即“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 ,而只能看见价格“计量”的具体过程 ( 即市场供求变化引起商品价格的涨落) ,但是,马克思抽象出来的价值“决定”过程,却是一个远比现实经济活动中价格“计量”更为真实且更为本质的过程。
-
只有形式能够“量化”——再谈劳动价值论
有意思的是,在西方经济学看来,不可量化的范畴怎么能是科学呢? 既然价值不可量化,那么就应当从经济学教科书中剔除。所以,自马歇尔以后,西方经济学干脆连 “价值”这个概念也回避不提了,于是 “价值理论”变成了 “价格理论”。令人费解的是,既然西方经济学承认价值无法量化,那么,为什么还要讥讽马克思定义的价值 “无法量化”呢?
-
“价值量化”是一个伪命题
劳动价值论的要义并不在于求解“相对价值量”的数量,而是在于揭示隐藏在“相对价值量”背后的价值的本质规定性。这正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科学之所在。可笑的是,正因为庸俗经济学家始终无法理解价值与价格何以会不一致,所以只能纠缠于“供求关系是如何决定价值量”这样的伪问题,始终不能自拔。
-
劳动一定是价值吗?未必!
劳动之所以不一定形成价值,关键就在于:价值不是“物”,而是“关系”。什么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准确地说,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换关系”。显而易见,只要不存在交换关系,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人类的劳动就“不是价值”,也没有必要“形成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