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专栏
-
习近平时代开始了:如果“讲政治”重新进入党的自觉意识之中
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我们这个党还能叫共产党吗?离开了共产主义远大目标的指引,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能有正确方向吗?离开了凝聚党心、民心的理想信念的召唤,13亿人口的政治生态将会演变成什么样子?如果“讲政治”正在重新进入中国共产党的自觉意识之中,那么,构建、培育健康的政治生态,理所当然地就是“从严治党”的基础性、常态化的工作。
-
习近平时代开始了:为何中共如此高度重视政治?
改革开放以来,若从经济增速和物质财富积累来看,中国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用经济学的“效率”指标来定义这种状态:经济生态充满了活力。然而,若从社会结构的优化和物质财富的分配来看,中国社会面临着尖锐矛盾和严重失衡,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即使是自我感觉良好的经济生态,其蕴含的风险和危机(两极分化和产能过剩)也在日趋严峻。
-
习近平时代开始了:王长江们肯定很生气
中共18届六中全会有两个看点:一是确立了“以习近平为核心”;二是发布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简称《准则》和《条例》)。在我看来,六中全会这两个看点,标志着习近平时代开始了。
-
赵磊:警惕歪曲“长征精神”
在主流电视和媒体上,在官方举办的座谈和讲解中,长征精神往往被解读为:“爱国的精神”、“敬业的精神”、“团结的精神”、“要过好日子的精神”、“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云云。唯独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的“为共产主义矢志奋斗的精神”,似有似无,若隐若现,甚至干脆人间蒸发。这样的解读难道不值得我们警惕吗?
-
赵磊:张维迎为何“痴心不改”?
为了维护“现存制度的永恒必要性”,资本的绝对利益“就是把这种缺乏思想的混乱永远保持下去”,而“根本不允许人们在政治经济学中进行思考”。要不,他们“又凭什么取得报酬呢?”
-
“好心的资产者”
何谓“好心的资产者”?所谓“好心”,就是“心地善良”;所谓“资产者”,就是占有“生产资料”的人。马克思说,资产者的“好心”表现在,他们告诉人们,竞争和垄断在原则上是“生活的唯一的基础”,但是“它们在实践中还得大加改善”。这些“好心的资产者”们,“他们全都希望有竞争而没有竞争的悲惨后果”,“即希望有资产阶级的生活条件而没有这些条件的必然后果”。
-
小农经济不是中国的未来
小农经济的存废并不取决于人们的主观意志,不论资本主义的圈地运动多么地不人道,不论小农经济田家乐多么值得回味,建立在小私有制基础上的小农经济的破裂和消亡,乃是不可抗拒的历史必然。
-
赵磊:不中用的马克思预言了“王长江事件”
中央党校教授王长江在党校培训课上,公然用“马克思主义中看不中用”来定义他所在党的意识形态,如此坦然的“砸锅”值得人们深思。其实,“中看不中用”这个说法并不新鲜,我也不打算针对“看”和“用”的具体内容展开讨论,因为王的逻辑实在不值一驳。我想做的事情比较简单:用“王长江事件”来检验“不中用”的马克思主义。
-
赵磊:“价值量化”,你让“普世价值”情何以堪?
有人批评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不能量化,所以不是科学。主流经济学以此洋洋得意地质疑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劳动时间决定价值’,这个根本没法量化”;“即使马克思断言,‘价值由劳动时间决定’是一个‘社会过程’,可这个说法并没有解决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之间的换算比例问题”。于是乎,“价值量化”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所谓难题。
-
供给侧改革,岂是马桶盖那点事
要把握一个社会的需求状况,就必须把握这个社会的基本需求和必要需求。无视社会的基本需求,拿某些非基本需求和非必要需求说事,由此得出的判断能科学吗?对必要需求熟视无睹,却津津乐道于马桶盖的故事,这如果不是有意混淆不同层次的需求,也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
赵磊:谁制造了“中等收入陷阱”
随着全球化的扩张和市场空间的压缩,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正在深化,其前景越来越不明确。与此同时,缓和阶级冲突、熨平社会矛盾的“溢出效应”,也在逐渐趋于衰减。这种衰减,不仅表现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财政危机的恶性加剧,也表现在发展中国家应对危机的能力越来越值得怀疑。
-
赵磊:“创新”保证资本主义不死,你信么?
创新,这是一个充满正能量的词汇,其地位与改革、进步、发展等价。创新,这是新常态下的核心关键词,其关键在于:创新是改变增长动力源,并...
-
赵磊:从任志强恼羞成怒的表演,我看到了理想信念的力量
尽管人们对重申理想信念的愿景未必乐观,但是,最近爆棚的“任志强事件”却验证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的确存在。
-
赵磊:需求不足还是供给不足--“政治的”经济
18大以来,对于经济与政治的关系,高层的认知似乎越来越清醒。尤其是“没有离开政治的经济”一说,其中所展现的政治经济学境界,已远远超出了自诩为“科学”的现代经济学的理解高度。其实,现代经济学的所谓“科学性”,除了“科学地”刻画了经济现象之外,在揭示本质联系这件事情上,不过是包裹着“科学”虎皮的伪科学而已。有关的事实很多,下面以“产能过剩”为例。
-
教育部叫停42号文,不是对何新的认怂
叫停事件发生在何新等人公开问责之后。若从前后的时间来看,叫停“42号文件”,与何新等人的公开问责有很强的相关性,似乎是学界的公开问责令教育部幡然醒悟也。然而在我看来,叫停“42号文件”,并不是对何新的认怂,而是对习近平一系列重要讲话的认怂。说的直白些,是对行政权力、政治权力的认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