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专栏
-
赵磊:唯心主义者能接受唯物史观吗
辩证唯物主义是唯物史观的根基和源头,唯物史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的展开和贯彻。换言之,唯物史观的本体(“社会存在”),不过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本体(“物质”)在历史领域的必然的逻辑结论。否认“物质第一性”,必然否认“社会存在第一性”。试问:一个在世界观或自然观上否认“物质决定精神”的人,能在历史观上坚信“存在决定意识”吗?一个在世界观上相信“精神决定物质”的人,能在历史观上反对“意识决定存在”吗?
-
赵磊:“发展的观点”是唯物史观的核心吗?
“发展的观点”并不是唯物史观的专利。唯物史观与其它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唯物史观是用“社会存在”来解释“社会意识”(简称“存在决定意识”),也就是用“唯物”的逻辑去解释人类历史的发展变化;而建立在唯心史观基础上的其它理论则有一个共同特征:用“社会意识”来解释“社会存在”。
-
赵磊:不当傻子,学点常识
据说现在很多研究马克思的学者,已经弄出了一个“马克思学”。这个“学”的重大研究课题,就是处心积虑地去考证:马克思与恩格斯互怼互殴,老年马与青年马不共戴天,马克思自己挤兑自己……。这就像李零所说:“所谓马克思学,‘鸾刀缕切空纷纶’,不但马、恩后学与马、恩作对,恩格斯与马克思作对,就连马克思自个儿,晚期与早期也作对。”
-
赵磊:资本主义黄昏的猫头鹰
沃勒斯坦对必然性的定位,把自己与马克思区别开来。虽然在这一点上,沃勒斯坦的确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但是对于正确把握资本主义历史而言,他的世界体系理论无疑具有十分有益的参考价值。在沃勒斯坦看来,在平等的名义下维持着极度的不平等方面,它也是独一无二的。然而,如同所有的历史体系,现代世界体系将不可避免地画上句号。500年来,扩张一直是它的生命线:在社会动荡时期,适度的让步可以通过向外扩张得到补偿。今天,资本主义已经耗尽了扩张的空间。社会运动的压力不可能在不威胁利润最大化基本原则的情况下得到缓解。沃勒斯坦指出,当利润下降时,工厂已经失去了“逃跑”的选择权。
-
赵磊:马克思的“价值转型”始于何时?
jrs直播手机连接马克思关于“价值转型”的逻辑起点,并不是始于《资本论》第三卷,而是始于第一卷。这个问题之所以有必要澄清,就在于学界通常认为,马克思的“价值转型”是在《资本论》第三卷才开始的。在《资本论》第三卷中,虽然马克思专门讨论了市场价值向生产价格的变化,但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的“价值转型”始于《资本论》第三卷。问题的要害在于,市场价值并非价值转型的逻辑起点,劳动才是价值转型的逻辑起点。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随着价值形式、资本、剩余价值等范畴的出现和演化,马克思为我们揭示了价值转型的发生过程;在《资本论》第二卷中,从资本循环与周转到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马克思为我们揭示了价值转型的深化过程;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随着市场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以及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马克思为我们揭示了价值转型的定型过程。基于这样的逻辑线索,本文批判性地讨论了斯蒂德曼、鲍特基维茨等人在这个问题上对马克思的误读。
-
赵磊:年轻人越来越不相信资本主义
2011年美国的占领华尔街运动,以及2018年法国的黄马甲运动,其实就是资本主义信仰正在崩塌的一个侧影。香港最近的动乱,背后无疑有着某种敌对势力的做局和挑唆,意图打压遏制中国在世界资本主义全球化的进程中的崛起;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缺失、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无所作为的结果。然而,“苍蝇不叮无缝蛋”。从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看,香港的乱局也真实地反映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益尖锐的现实。我们既要揭穿少数暴乱分子的险恶用心,旗帜鲜明、态度坚决地反对暴力、抵制暴力;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并把握动乱背后暴露出来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益尖锐的历史趋向。
-
察言观行
-
赵磊:你我的差别不在智商
毛主席说:“高贵者最愚蠢,卑贱者最聪明!”窃以为,这愚蠢和聪明与其说是“智商”,不如说是“境界”。人们常说某某“智商为零”。仔细想想,为零的不是智商,而是境界。
-
“效用价值论”批判——从“效用价值”的逻辑出发
在“边际效用”论占据强势话语的当下,澄清其在价值理论上的误区,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对“稀缺”“效用”“边际效用”“自然力”以及“生产要素”等“效用价值”论的逻辑中介范畴分析表明:价值的高低不在于“稀缺”,而在于“劳动耗费”。因此“价值悖论”是一个伪问题,“无差异曲线”只能解释价值的表象,“稀缺”的改变以及“边际效用”趋于递减,是人类劳动的必然结果。“要素价值论”虽然有精确的“数学量化”做依据,但用数学精确量化以后的现象仍然是现象,并未能揭示出事物的本质。
-
赵磊:“过期牛奶”打不倒马克思
评价牛奶价值的不是“效用”,而是劳动。“效用”仅仅是牛奶价值的“物质前提”——马克思把这个物质前提称为“物质承担者”。换言之,物品进入价值评价的入门资格是“效用”。没有“效用”,物品谈不上有什么“价值”。但是,有了“效用”,物品未必就有“价值”;“效用”很大,物品的“价值”未必很大。其实,效用很大的物品,“价值”很小甚至为零。
-
赵磊:“伪均衡“批判
市场经济能否自动实现均衡的关键,在于供求失衡之后的经济波动是“正反馈”还是“负反馈”。历史证明,市场经济走向“正反馈”的趋势,乃是资本主义的常态。经济危机的结果,就是通过“暴力去产能”使得失衡的市场供求被强制性地恢复均衡。离开“暴力”和“强制”的经济危机来谈“市场均衡”,只能是“伪均衡”。晚近以来,虽然“市场均衡”理论已经为很多学者所证伪,但这些证伪工作大多并没有对“市场均衡”的基本逻辑提出反思。在本文中,笔者运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所导致的“有购买力的消费不足”理论,对市场经济的“伪均衡”做出批判性的分析。最后,笔者进一步讨论了“矛盾分析”与“均衡分析”的区别: 二者的区别不仅在于对矛盾状态的定位不同,还在于二者的逻辑不同。换言之,“矛盾分析”是“辩证逻辑”的展开,而“均衡分析”则局限在“形式逻辑”里面兜圈子。
-
赵磊:禁止预报“明天有雨”,明天就不下雨啦?
把共产主义视为由“目的性”所决定的主观目标,根源于“唯心主义”的认识论。对于“唯心主义”的认识论,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展开批判,给予揭露,而不应当保持沉默,更不应当跟着起哄。必须指出,马克思主义从来也不否定“主观能动性”的反作用。
-
赵磊:“信马者”的试金石,试试如何?
毋庸讳言,承认历史具有“必然性”,就必须承认历史“决定论”。但是,认可历史“决定论”,并不意味着必须认可历史是有“目的性”的。换言之,人们既可以把历史的“必然性”解释为由某个意志支配的“有目的”的过程,也可以把历史“必然性”解释为是一个“没有目的”的自然过程。
-
赵磊:马克思的“预测”不科学吗?
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实证’的科学”,并不仅仅是指马克思的某句话,某个观点已经被实践所证实,而是指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已经被实践所证实——而且,实践的检验还在不断深化、不断发展。
-
赵磊:又见“井底之蛙”
如果以为,只有引用“经济人假设”写出来的文章才叫论文,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写出的文章就不是论文。那么这样的“学术标准”,基本上就是在扯淡了。除了歪曲阉割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之外,马经论文与这类扯淡的区别一目了然。难道某老师用来衡量的“正确吗”,就是这样的“学术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