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专栏
-
劳动一定是价值吗?未必!
劳动之所以不一定形成价值,关键就在于:价值不是“物”,而是“关系”。什么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准确地说,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换关系”。显而易见,只要不存在交换关系,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人类的劳动就“不是价值”,也没有必要“形成价值”。
-
质疑与辩护--"不能量化"证伪了劳动价值论吗(之一)
用西方经济学的话语来讨论劳动价值“何以计量”,这是不是在分析一个真问题,其实很值得商榷。换言之,倘若以“不可计量”来证伪劳动价值论的做法并非一个真问题的话,那么,力图证实劳动价值“可以计量”的做法就同样会陷入伪问题的陷阱之中 ( 尽管在其证明过程中所取得的学术成果值得认真对待) 。
-
“不能量化”证伪了劳动价值论吗?
虽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者对此做出了积极回应,也取得了一些学术成果,但是,劳动价值“能不能量化”的问题,始终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软肋所在。为什么很多政治经济学专业教师在课堂上缺乏起码的理论底气?与此不无关系。问题的症结不在于劳动价值论能否“量化”,而是在于: 在西方经济学的语境下,劳动价值的“量化”究竟是一个真问题,还是一个伪问题?
-
大妈点了私有制的死穴
大妈的这一问,点到了私有制的死穴。大家想想,“弄个没有老板的超市”,“弄个没有公务员的政府”,私有制有这个本事吗?的确没有!在私有制的背景下,“大妈问题”根本无解。当马克思的“乌托邦神话”演化成为非常现实的“大妈问题”之后,“自由民主”的市场经济、普世价值,形形色色的经济学博士、经济学家、公知、精英、智囊,却仍然处于全然无知的状态,这岂非咄咄怪事?
-
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中的得与失——与孟捷教授商榷
孟教授正确地看到,在有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解读上存在的理论分歧,或许造成了如下困境:或是坚持生产力的本体论地位,从而导致“生产力决定论”;或是放弃生产力的本体论地位,从而滑向韦伯式理论的陷阱。[36] 《历史唯物论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要旨,就是想通过引入“有机生产方式变迁”的范畴,来解决这个困惑。这个目标是否实现或有不同争论,但是,这个努力所具有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我认为是不会被淹没的。
-
赵磊:中国社会主义革命“早产了”?
当下的左翼似乎面临一个两难:若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来解读中国革命,就会粘上为资本主义复辟洗地的嫌疑。但是,若否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一般性,又必然会陷入历史唯心主义的泥潭。怎么办?很多左翼的选择是:宁愿站在历史唯心主义立场来反对历史唯物主义,也要与资本主义复辟撇清关系!
-
“唯心”的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NO”!
在这里我要隆重推荐的是孟教授提出的“系统因果性”概念。孟教授认为,应当区分“初始原因”和“整体原因”——只有后者“才会带来系统的不可逆转”,并由此提出“有机生产方式”的思想。我以为这是极富见地的,也是很有创意的。尤其是“将不可逆转的历史性作为社会存在的根本原则”的这个观点,我认为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决定论极为透彻、精准的把握。
-
赵磊: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与人的主观能动性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马克思不但强调“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而且也非常重视“社会意识的反作用”; 马克思虽然坚信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但并不否认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反作用”; 马克思当然是一个“历史决定论者”,可是他从来也不轻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毛泽东与马克思并无本质上的分歧,可是有人总要把毛泽东与马克思对立起来,企图用毛泽东来否定“存在决定意识”,为历史唯心主义和“唯意志论”辩护。这不仅是对毛泽东思想的严重误读,而且也只能是一厢情愿。
-
赵磊:高档垮了,你着什么急?
两个博士什么都没得到,白吃了两堆狗屎,就为国家创造了1个亿的GDP?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靠物质的力量来摧毁。所以,茅教授倾力点赞的那两堆“狗屎”,必须用物质力量才能摧毁。
-
罗默与马克思,谁是骗子?
罗默的“一般剥削理论”在上个世纪80年代发表以来,不仅在西方理论界引起了极大反响,而且在2000年以后也逐渐地影响到了中国经济学界,以至于中国的不少经济学后起之秀坚信:我们不需要借助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就可以解读“剥削”现象了;有人甚至杀气腾腾地引申出“劳动价值论应当灭掉”的结论。在当今“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的现实语境下,这种“杀气腾腾”一点也不令我觉得奇怪。
-
历史不会就这样闭幕——散打《万科》
尽管《万科》并未公开发行,然而拜“万科”房地产大名之赐,这本装帧精美的杂志不知是否有如其老板一样,能吸引公众的眼球?不管怎么说,在我看来,比起不少“用真名说假话”的八股期刊,《万科》的文风清新、幽默,比较率性而且前卫,可读性强,其中也不乏有深刻的佳作。作为同行,我对这本刊物期许较高。当然,期许较高,故而有所挑剔。
-
“风险报酬”能为剥削洗地吗?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只是在证明这样一个事实:无偿占有他人劳动是资本主义经济活动的常态,“剥削”的存在是一个客观事实。我尤其要强调的是,与通常的说法不同,马克思并没有去证明“剥削”究竟是“合法”还是“非法”的,是“道德”还是“不道德”的。马克思的着眼点不是道德评价,而是历史评价。价值判断和道德判断不是剩余价值论的任务,历史判断和事实判断才是剩余价值论的使命。
-
眼见未必为实--建议高校开设历史唯物主义必修课
科学业已证明,马克思是正确滴:“眼见”未必“为实”,由于现象与本质的区别是客观的存在,两者未必一致,所以透过现象看本质是必须的。进而言之,仅仅有“实证”还不是“科学”。马克思说:科学就是“理性地处理感性材料”,也就是说,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让假象掩盖真实,从而“理性地”揭示事物内在的本质和规律。
-
马克思揭了市场经济的皮
对现代经济学的阐释中学界普遍存在着以下误读: ( 1 )把市场经济的本质归结为“自由”和“平等”,或仅仅是“资源优化配置”。遗憾的是,这种脆弱到只敢“说物”而羞于“见人”的市场经济在现实中并不存在。( 2 )某些主流经济学家在失业问题上的全部智慧,就是终于发现了失业的“深层次”原因在于“都是计划经济惹的祸”。市场经济生的病,却要计划经济吃药。这种做法显然连现代经济学的初级水平都不及格。( 3 )面对两极分化愈演愈烈的态势,现代经济学把分配关系与生产关系完全割裂开来,根本就不承认今日的收入分配问题与市场经济的内在联系。这就使得现代经济学的解释力大打折扣。( 4 )在今天的经济学界,现代经济学已然被认定为“唯一科学的”经济学。这个“认定”其实是很可疑的,因为经济学不仅过去是而且现在仍然是“一门历史的科学”。
-
必须抑制两极分化,才能做强实体经济!
实体经济日益萎缩的困境,根源并不是由于虚拟经济的盲目扩张造成的,是实体经济相对过剩且无力消化其过剩,才导致了资本不得不去做大做强虚拟经济。这个结论的政策含义是:要做大做强实体经济,不仅要抑制虚拟经济的非理性扩张,更应当通过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来抑制两极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