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格予取予求,国际奥委会让奥运精神蒙尘
相互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就是奥林匹克精神。但令人费解的是,在第23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平昌冬奥会上这个精神似乎是蒙尘了。
别想多了,我说的不是裁判不公的问题,虽然它确实是一个严重的存在,但谁让这届奥运会开在宇宙第一强国呢?裁判不公就忍忍吧,又不是第一次遇到了。
我想说的是“团结,友谊和公平”,在这一届奥运会一开始就是不存在的,直接把一个世界体育强国拒之门外,绝不是奥运精神的体现。虽然它是以一个高大上的理由作出了如此的决定——兴奋剂违禁,直接取消了俄罗斯的参赛资格。呈现给世人的印象仿佛只有俄罗斯一家是有组织成体系的滥用兴奋剂的国家。
但只要有心,稍稍上网查一下,就可以知道,兴奋剂其实一直就不曾离开过各种运动的赛场。
1807年,在英国的传统耐力跑比赛中,参赛者亚伯拉罕·伍德声称自己使用了鸦片酊才保持24小时一直清醒,击败了其他选手。
伍德的经验成了重要的科学,1877年,英国耐力赛的夺冠成绩达到了500英里。一年之后,最好成绩被提高到520英里,即近840公里,冠军为此连续奔跑了138小时。
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第三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马拉松比赛中,美籍英国人托马斯·希克斯在比赛过程中一直靠着教练手中的注射器里的“士的宁”与威士忌支撑着拿到了冠军,士的宁也叫马钱子碱,是一种中枢神经兴奋剂。对此,美国官方报道予以充分肯定:“马拉松比赛充分从医学角度证明了药物对于长跑选手是多么重要!”
1930年,环法自行车比赛参赛手册上明确指出,组织方不负责各支车队的“药物”费用。这个药物其实就是兴奋剂。
兴奋剂的危害很长时间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相反在“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口号之大肆推广并滥用。直到在1960年的罗马奥运会上丹麦自行车选手詹森因服用苯丙胺猝死,及1967年,英国自行车手汤姆·辛普森在环法自行车赛上因服用兴奋剂而死亡之后,才真正的得到了高度重视。国际奥委会终于决定把兴奋剂检测正式引进1968年举行的第十九届奥运会。
瑞典现代五项选手利延沃尔有幸成为了奥运史上兴奋剂违禁第一人,而他服用的违禁药物只是过量的酒精。
2004年雅典奥运会,有创纪录的27名运动员栽在兴奋剂检测上。
但兴奋剂检测技术与水平总是慢于兴奋剂发展速度的。查到了你就自认倒霉,没查到你就风光领奖。这话不好听,倒确实是实话。谁让现代的奥运奖牌附带了越来越多的光环与利益呢?在巨大的利益面前,还能心如止水的那是圣人。很多的运动员们是经不起考验的。而这还只是停留在个人因素的层面。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国家参与的组织就有斗争。奥组委与奥运会也免不了俗。
特别是在美苏争霸时期,一次次的国歌奏响,一次次的国旗升起,那不仅仅是一枚枚将牌到手,更是一个国家的荣誉一次次的展示。展示力量,展示决心,运动场其实也是大国角力的又一个舞台。随着美苏都拥有了无数次至对手于死地的能力以后,刀兵相见的较量谁也不敢,万一一起完蛋了呢?打击对手士气、鼓舞本国人心、展示强盛与威武,奥运的领奖台成了一个绝佳的场所。
苏联与俄罗斯使用兴奋剂的文章早铺天盖地,再说也是炒冷饭,没意思。本着拾遗补漏的态度,那就了解一下美国在兴奋剂上的光辉事迹吧。
2003年4月,一份报告揭露了美国奥委会包庇和纵容本国运动员服用禁药的行为,卡尔·刘易斯赫然在列。报告称,刘易斯在1988年汉城奥运会前的三次检测均呈阳性,美国奥委会在对其禁赛后,又允许他代表美国前往汉城。此事爆光后,刘易斯终于承认自己确实曾被检测出服用过三种违禁药品,但都被美国奥委会“网开一面”。
1998年9月21日,美国田径史上有“花蝴蝶”之称的38岁女飞人格里菲斯·乔伊娜在家中猝死。德国反兴奋剂专家韦·弗兰克就坚定地说:“乔伊娜在1996年4月就犯过心脏病,那就是服用类固醇带来的后果。我敢肯定乔伊娜死亡的原因就是兴奋剂。”
上世纪90年代末本世纪初女子短跑项目上最耀眼的明星琼斯,曾三次获得国际田联最佳运动员和杰西·欧文斯奖。2007年10月,“女飞人”琼斯终于当庭坦白:我使用了兴奋剂,我欺骗了整个世界。琼斯坦白的那一刻,举世震惊,被称为体育史上最大的丑闻之一。
刘易斯、乔伊娜、琼斯、钱伯斯、加特林、科林斯、蒙哥马利……许许多多的美国巨星都倒在了兴奋剂上。美国是体育运动中兴奋剂使用最猖獗的国家,尤其是在田径和游泳方面。体育史上五大兴奋剂丑闻,美国占了四个。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下面这个贴子,事例太多了。
美国真相:美国是运动员服用兴奋剂最多的国家_国际观察_论坛_天涯社区
http://bbs.tianya.cn/post-worldlook-1716295-1.shtml
兴奋剂使用人数之广,时间之长,种类之多,无有超过美国的国家。在赛场上查出来了就是兴奋剂,没查出来就是高科技。要知道美国很长时间来一直是世界科技最发达的国家,高科技超出世界水平本就不足为其,更何况还有个神奇的背锅侠:私营公司。
以运动医学研究闻名的神奇的美国巴尔科实验室,在1984年向运动员们推出了一种名为ZMA的营养品,声称其中含有微量元素和维生素,能帮助运动员补充矿物质。许多运动员成为ZMA的“受益者”,助力美国体育健儿在各种国际赛事大捞奖牌。直到,2003年东窗事发。从此巴尔科实验室成了服用禁药的代名词。
是的,你要是去查的话,这绝对是私营公司。美国如此大范围,长时间,海量运动员使用禁药,查出来了就是私营公司的事,没查出来就是体制的优势。更何况人家在包括国际奥委会在内的各种运动委员会里都是说一不二的主,国际田联在面对巴尔科丑闻时,轻飘飘的说了一句:电视节目,不能成为呈堂证供。只是后来事态发展超出预想,国际田联不得不闭上了嘴巴。
嗯,俄罗斯被以滥用禁药为名禁止参赛平昌冬奥会,这个极善长冰雪赛事的国家不能来了,最为强大的对手被赶出了赛场,皆大欢喜嘛。
所谓的兴奋剂,只是羞辱俄罗斯时竖起的一个中指而已。不让俄罗斯参赛,更多的是大国政治角力,增加奖牌数量只是个副产品。
这就是奥运精神的公正???
还记得,
2014年索契冬奥会,俄罗斯取得了金牌,银牌及奖牌总数第一的成绩。2月23日索契冬奥会顺利闭幕。
2014年3月16日,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政府发起公投脱乌入俄成功。18日普京签署文件,接收克里米亚共和国和塞瓦斯托波尔市,并于21日将它们作为联邦主体编入克里米亚联邦管区。
美国及欧洲眼睁睁的看着乌克兰被肢解却无可奈何。心中的闷气自然无处发泄。于是,在2016年7月24日,召开国际奥委会理事会紧急电话会议:回避决定禁止俄罗斯运动员参加里约奥运会的决定,而是交给各分项目联合会去自行处理。自行处理的结果就是:俄罗斯田径队无缘里约奥运会。
这也是以兴奋剂之名,非常的高大上的理由。
这样的理由再一次让人们见识了大国角力。12月6日国际奥委会执行委员会在瑞士洛桑召开会议,最终做出决定禁止俄罗斯参加2018年韩国平昌冬奥会。
这一切,难道不是这二年来,俄罗斯在叙利亚惹的祸吗?唉,还当自己有苏联时的实力,竟然胆敢冒犯世界老大,呵呵,那就不准你参加奥运会啦。
这是奥运历史上的头一次,破天荒的一次。可我怎么看也怎么觉得这是对奥运精神的玷污。
说好的赛场让政治走开呢?赛前取消资格,赛后恢复资格,有这么玩的吗?
玩人,其实也在玩弄普世价值。可怜的千疮百孔的普世价值。
顾拜旦说:奥运会最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正如在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成功,而是奋斗;但最本质的事情并不是征服,而是奋力拼搏。
因为某些国家的私心,把一个世界体育大国摒弃于外,这样的参与好像缺少意义,也让奥运精神蒙尘, 莫怪乎运动员领奖时也要把奖台扫一扫,看来是灰尘很厚了。
其实赛场外得不到的,赛场内也一样得不到。
【本文原载微信公众号“云泊天兮”】
「赞同、支持、鼓励!」
感谢您的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维护费用及作者稿费。
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创作来回馈您!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请点击这里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cwzg.cn/politics/201803/41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