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20年的思考:认识“香港所短”才能重新定位

人贵自知,在内地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香港以“一国两制”的独特“中间人”优势,轻易获取发展果实。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香港在人才储备上的劣势日趋明显。中央领导人寄语港人思考香港的定位,用意深长,希望港人与时并进,认识自身的优势和局限,及时补充短板,跟上国家发展大势。

回归20年的思考:认识“香港所短”才能重新定位

转眼香港回归祖国20年了。站在2017的当下,香港在政治上遇上不少阻力,在经济上需要重新定位,但笔者想谈的,是香港人当下的心态。政治上、经济上的大势,个人未必可以左右,但如何因应香港的现状调整自身的心态,与每一个香港人都密切相关。

每逢七一回归纪念日,香港人都会猜度中央今年会否“派糖”。“派糖”这个说法严格来说有问题,导致港人不能正确理解内地与香港的融合关系,而将其理解为一种“老奉”心态。

自由行是不是“派糖”?香港回归祖国之后,在人流物流上进一步融入祖国是应有之意,在保证香港有独立的边境的同时,方便祖国同胞来香港看看,难道不应当?虽然中央在非典之后放宽自由行,客观上是达到了“救市”的效果,但开放自由行的发生理应是必然的。同样的道理,之后的CEPA、沪港通、深港通,甚至现在讨论的港深河套发展、高铁一地两检等,都应该放在两地融合发展的角度来理解,是两地发展的自然需要。

“派糖”这种说法会衍生出很大的后遗症,就是误导了民众,以为这种政策是中央专门给港人好处,有“甜头”的就要,遇到“代价”就怨天尤人。事实上,任何的政策推展都有好处也有代价,世上本没有零代价的收获。

正所谓“香港所长、国家所需”。如果国家不需要,所谓“派糖”不可能;如果香港无“所长”,这“糖”也派不出来。

在回归20周年之际,香港传统的优势都发挥得差不多了,但在新兴产业上却跟不上形势的需要,这造成了在进一步融合的政策上,香港还能承接什么成了问题。旅游要顾及香港的承受能力,金融会进一步发挥人民币国际化的功能,但事实上,现今全球发展最快的,是互联网科技、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高新科技,但这些并非“香港所长”,哪怕国家政策想惠及香港,也要香港有这个能力才行。

香港的高等教育沿袭自港英年代的精英主义,回归20年了也没有根本改变,不要说跟已发展地区相比,哪怕跟发展中地区相比,香港的大学生比例都是出奇的低。根据2015年的数字,香港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人数,总数不会超过20万人,占700万总人口不足3%;国际大都会如伦敦、纽约、东京等均在100万人的规模,广州市也有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不下100万人,相对当地人口至少有7%的比例,而且近年比例仍在上升。在科研方面,香港的社会支出只及广州、深圳不足四分之一,在现今知识型经济的竞争里,怎会不江河日下呢?

打个比喻,中国人讲求人情世故,出来工作,有亲戚朋友同乡关照,事业上的发展肯定容易得多。但如果你的亲戚朋友搞的是人工智能,而你却只有中学文化水平,请问如何关照你呢?哪怕勉强把你请过去也只能做保安、清洁,因为你不掌握核心竞争力。

哪怕不讲人工智能这些高技术行业,就说旅游吧。香港旅游业是强项,但仅限于“传统旅游”香港,购物、看夜景之类的。近年舆论多说,香港要发展深度游、特色游,此方向绝对正确,关键是人才跟不上。今天在中国内地的一线城市,要入职做导游基本都要大学水平。那一群追求深度游、特色游的内地中产以上的客户,基本上都是大学本科、硕士以上文化水平,他们的足迹早已遍及东南亚、欧美,甚至非洲等地区。反观香港的旅游业从业员,平均应该只有中学文化水平吧,要让这群人满足高端客户的需要实在是“强人所难”。

人贵自知,在内地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香港以“一国两制”的独特“中间人”优势,轻易获取发展果实。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香港在人才储备上的劣势日趋明显。中央领导人寄语港人思考香港的定位,用意深长,希望港人与时并进,认识自身的优势和局限,及时补充短板,跟上国家发展大势。

「赞同、支持、鼓励!」

察网 CWZG.CN

感谢您的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维护费用及作者稿费。
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创作来回馈您!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请点击这里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

标签: 香港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cwzg.cn/politics/201707/370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