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外官”袁南生贬中褒印意欲何为? ——评袁南生的一篇文章

自从一直和他一唱一和贩卖磕头外交理念的吴大使不幸去世以后,失去了最佳搭档的袁南生曾经一度沉默,最近不知道为什么又跳了出来,或者说是不知道什么人挖地三尺,把他刨了出来,还用“中国外交官”这么一个“集合概念”来表述他,就他一个人发表的谬论,却变成了“中国外交官”的意见,某些人的以偏概全的把戏的确玩得得心应手、炉火纯青。

【本文为作者向察网的独家投稿,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请注明来自察网(www.cwzg.cn),微信公共号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也许有人会指出,你写错了,不是“交外官”,是“外交官”。别急别急,在我的文章里面,“交外官”和“外交官”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下面会慢慢说清楚。

“交外官”袁南生贬中褒印意欲何为? ——评袁南生的一篇文章

袁南生是个不甘寂寞的人,前不久曾经撰文称列强强加于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对中国有益(不平等条约的另一面,其实是中国如何适应全球化的历史大趋势  http://www.sohu.com/a/119090578_523131),跟“刘殖民”唱同一首歌,后来又撰写文章卖弄他的那些“三脚猫”的历史知识,并且玩弄诡辩术,让人们在历史上所谓的“愤青”同他贩卖的磕头主义外交路线之间二选一(袁南生:中国外交上“愤青”现象为何千年不绝?_文化_腾讯网  http://cul.qq.com/a/20160413/053517.htm),现在又跳出来贬中褒印。

他的“不平等条约对中国有益”论主张“侵略有功,爱国有过”,是彻头彻尾的汉奸卖国理论,都懒得反驳了,他在批评所谓的“愤青”的时候玩弄了诡辩术,把所谓的“愤青”与他贩卖的磕头主义外交路线两种在逻辑的外延上属于“反对关系”而并非“矛盾关系”的概念让人们进行二选一,这非常可笑。因为这两者的外延之和小于他们俩的属概念“中国的外交政策选择”,因此,中国的外交政策仍然可以有其他选择,并不是二者必居其一,即使是袁南生能够证明历史上的“愤青”错误,也不能用反证法证明他贩卖的磕头主义外交路线正确。

自从一直和他一唱一和贩卖磕头外交理念的吴大使不幸去世以后,失去了最佳搭档的袁南生曾经一度沉默,最近不知道为什么又跳了出来,或者说是不知道什么人挖地三尺,把他刨了出来,还用“中国外交官”这么一个“集合概念”来表述他,就他一个人发表的谬论,却变成了“中国外交官”的意见,某些人的以偏概全的把戏的确玩得得心应手、炉火纯青。

下面就是这篇文章的题图和对他的介绍,以及文章的链接。

“交外官”袁南生贬中褒印意欲何为? ——评袁南生的一篇文章

“交外官”袁南生贬中褒印意欲何为? ——评袁南生的一篇文章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xMDAxNjQyNw==&mid=2651759353&idx=1&sn=458049188251a88a38718d7d4787ff80&chksm=80acc13db7db482bbd2f611b50d05534f8536b1fb079fcddaf20a556b17143189098e6953e42&mpshare=1&scene=23&srcid=0606HoYlryg9RQihsQ2YhchP#rd

“交外官”这个概念是本人发明的,这个发明是受启发于自由派人士的一个跟帖,当吴大使的主张在网络上遭到众多网友拍砖的时候,有一个自由派网友在别人的帖子后面跟帖这么说——这么说来,以后中国的外交官不能对国内传达外国的意见了?”而更加具有权威性和决定性因素的是吴大使在与某位“鹰派”军人进行电视辩论的时候失口说出了“难道外交官只能维护中国的利益吗?”

这两个人的观点合起来让人们了解清楚了某些人的外交理念的实质——在中国没有跟别的国家发生外交冲突的时候,中国的外交官还兼有向国内传达外国的意见的职能(那么外国的外交官是摆设?);如果中国和别的国家发生了外交冲突,那么中国的外交官还要维护冲突的另外一方的利益。

我晕!

什么叫外交官?

外交官即办理外交事务的官员。通常分为两类:国内外交部的官员,和本国派驻外国的外交人员,有时外交官单指后者。外交官驻在国享有外交特权和优遇。

外交官的任务是代表本国与其他国家进行双边或多边谈判。外交官有临时性的、只为商讨一件特定事务而到他国去的,也有在另一个国家常驻的。常驻外交官的办公地一般是一个大使馆或一个领事馆。常驻外交官往往还有为本国公民提供服务或管理本国公民事务的任务。

从概念的内涵中我们了解到,外交官的任务是代表本国根本不存在什么“对国内传达外国的意见”的职能,因为有外国的外交官存在,不需要这些人代劳甚至越俎代庖。尤其是在两国之间发生外交冲突的时候,更加不存在同时代表冲突另外一方的利益的职能,除非跟“双重间谍”一样,他们的身份是“双重外交官”,这就引出了我发明的概念——“交外官”。

所谓的“交外官”的定义是,某些外交官在办理外交事务的时候,并不是代表本国的利益,而是违背甚至出卖本国的利益。或者说是利用外交官的职务便利,违背本国的外交原则和损害国家利益去私自交往甚至是勾结外国政府或者外国的个人。

两个字调换了位置,意义完全不同。

袁南生是不是“交外官”呢?目前还没有事实证明,但是从他的所作所为来看,有嫌疑。下面话归正题,就他贬中褒印的这篇文章发表评论。

是印度完全没有比中国好的地方?

不是。

是袁南生不能夸夸印度的真正的长处?

也不是。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一个向世界各国学习的过程,既包括向大国、强国学习,也包括向有长处的小国、弱国学习。

袁南生的本职工作是外交,以前发表文章也是谈论外交,这一次却跨界谈论起内政来了。下面我们对文章进行进行分析。

其实,袁南生的这篇文章很有欺骗性,也许是他之前发表的过激言论受到了网友的拍砖的缘故吧,文章从表面上看不出有什么问题,一副忧国忧民的样子,并且通过一些似是而非的事实,论证印度具有会超越中国的“巨大潜力”,提醒国人在中国和印度两个人口超级大国的竞争中,别当“龟兔赛跑”中的兔子。用心良苦。而关键在于,他采用的是“归纳论证”的方法,而且他采取只是论证,而不从言语上归纳的办法,表面上只是谈论印度的情况和在某些方面拿中国和印度进行一些比较。

当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就会发现并非是提醒国人别让印度超越那么回事。

他的文章的结尾提出问题,表面上是提醒国人别当“龟兔赛跑”中的兔子——

【不少人喜欢把中印关系描绘为“龙象之争”,我在印度工作时的印度外长辛格对此表示:中、印竞争是龟兔赛跑,印度是龟,中国是兔,兔跑得快,龟落后了,但“千年乌龟十年兔”,最终谁跑得远还要看。
辛格的话表明,印度承认落后却不甘落后。习惯于从龙象之争视角看待中印关系的读者,不妨换个角度,从龟兔赛跑的角度,来个换位思考。】

点评:虽然袁南生自己的观点隐藏得很深,但是人们还是能够从字里行间看得出他的倾向性,他是断定印度必定超越中国。正所谓人各有志,各人有各人的看法,他有什么看法完全可以说出来,他的发言权也应该得到尊重,关键在于他对于自己的“印度会超越中国”所进行的论证,问题就出在那里。他通过一些片面零碎的所谓的事实,想说明印度并不比中国差,即使是有差距,由于印度具有制度上的优越性,必定超越中国。

他为自己的的印度会超越中国的观点进行了如下论证——

一、他认为由于宗教原因,印度人穷而不苦,所以即使是贫困,也具有超越中国的潜力:

【这同印度文化主要是宗教文化有关,同印度文化是苦感文化有关。如果说西方流行罪感文化,认为人生来是有罪的,每个礼拜要到教堂去赎罪;中国流行乐感文化,相信“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莫使金樽空对月”;印度则流行苦感文化,认为人越受苦,精神越升华,离神就越近,来世也就越幸福。正因为印度倡导苦感文化,所以直至现代,大多数人仍奉行素食主义,同时不断有人加入到苦行僧的行列中。】

点评:中新网2008年8月27日电,据“中央社”报道,世界银行最近公布的数据显示,最新的贫穷线为每日收入1.25美元,由此估算,印度生活在贫穷线下的人口2005年为4亿5千500万人,约占全球贫穷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世界银行声明表示新贫穷线的定义是以2005年全球最贫穷的10至20个国家为依据所得出的平均值,全球低于这一标准的贫穷人口约有14亿人,约占全球总人口26%。

报道称,世界银行根据全球生活成本上涨作出的最新定义估计,至2005年,印度的赤贫人口为4亿5千500万人,较1981年增加了3600万人,世银在声明中指出,高经济成长是降低印度赤贫人口的主因。

关于这一点,袁南生也不敢否认,但是他用印度倡导苦感文化来抑制民众的物质需求来掩盖印度的贫困对印度的发展的制约,并且把这作为能够超越中国的潜在有利因素之一,那么怎么样才能够像印度那样具有发展的潜力呢?推广宗教。

真的是他不说我还清楚,他越说我越糊涂,作为一个民族在崛起的过程中,民众需要一种吃苦耐劳的精神是必要的,印度就是在这种民众比较贫困的情况下发展印度的核武器和航天事业,中国在建国初期就是这样走过来的,而到了自由派公知那里,中国这样做叫做不顾人民的疾苦,而作为所谓的“民主国家”的印度这样做,却变成精神可嘉,这种双重标准让人瞠目结舌。他这段话告诉我们,中国之所以存在被印度超越的危险性,原因就在于宗教在中国的普及程度不高。

推广宗教有利于不让印度超越,这是他的高论之一。

二、他认为中央对地方也未实行过郡县管理是印度相对于中国的优越性:

【印度与中国都是文明古国,但印度比中国要杂得多。大一统的中国可以用一个“统”字来描述,反之,可以用一个“杂”字描绘印度。自秦汉以来中国一直是中央集权专制印度却从未出现过中央集权王朝。
印度所在的南亚次大陆是多种族、多语言、多宗教、多种姓的社会多元化地区,在历史上,除孔雀王朝(大致与中国秦朝同时代)和莫卧尔王朝(与清朝大体同期)曾短暂实现次大陆基本统一外,其余绝大部分年代处于邦国林立的分裂状态。
即便在短暂的统一时期,地方对朝廷也只是臣服和进贡的关系,中央对地方也未实行过郡县管理。在漫长的古代社会,是颇有张力的印度教使得南亚获得某种程度的文化统一。而政治统一则到了英国殖民统治时期才实现,自上而下的文官制度以及连接各地的铁路和电报网络催生了以“杂”为基本特征的现代印度。】

点评:自秦汉以来中国一直是中央集权制,印度却从未出现过中央集权王朝。但是到现在印度却远远落在中国的后面。而袁南生却暗示这是印度会超越中国的因素之一,袁南生挺能超额完成任务的,西方国家目前只是希望把中国一分为七,他却认为自秦汉以来中国一直是中央集权制,所以有被印度超越的危险性,如果要防止被印度超越,最好的办法就是学习印度好榜样——学习其中央对地方未实行过郡县管理。袁南生的胃口的确大!

废郡县,立封建有利于中国不让印度超越,这是他的高论之二。

三、在国家的领导核心问题上,他认为四两拨千斤”、“小党唱大戏”,拥有呼风唤雨、与中央分庭抗礼之力是印度超越中国的潜在有利因素:

【印度的“杂”体现在语言上。印度是语言大国,据1962年人口调查的统计,印度人讲的语言有1652种,印在钞票上的官方语言有15种,每个邦又有本邦的官方语言。仅在孟买,大街上人们说的至少有26种语言,中小学生既要学全国通用的印地语,也要学英语和邦里的官方语言。印度的“杂”又体现在数百个政党林立,无论国大党还是印人党,都得依赖地方小党的支持才有可能在中央执政。
于是乎,印度政坛长期呈现“四两拨千斤”、“小党唱大戏”的局面,一批地方强人朝秦暮楚,纵横捭阖,在全国政治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上升,以至拥有呼风唤雨、与中央分庭抗礼之力。尽管这样,印度总体上仍是杂而不乱,运转有序。非暴力与不合作,而非大规模流血牺牲,使印度开国的成本在大国里面最低。】

点评:小平同志在世的时候,就确定了“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其中最重要的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党的领导。西方国家及其在中国的代理人顶多希望在中国出现两党或者多党轮流执政,还不敢想象在中国出现山头林立的情况,而袁南生却把“一批地方强人朝秦暮楚,纵横捭阖,在全国政治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上升,以至拥有呼风唤雨、与中央分庭抗礼之力”当成印度能够超越中国的有利因素。

“政党林立,让地方强人拥有与中央分庭抗礼之力有利于中国不让印度超越,这是他的高论之三。

四、在政府与媒体的关系上,他认为政府不办媒体,没有办公室是印度超越中国的有利因素:

【印度管理成本很低,公务员与纳税人的比例是1:92。政府没有自己的报纸,没有会议室,没有文山会海。】

点评:首先,美英法德日等西方国家都有会议室,办公室,看来印度超越他们指日可待。而所谓的政府没有自己的报纸也是印度超越中国的潜力,这属于绕个弯子与任志强一唱一和,与总书记的“党媒姓党”唱对台戏吧。

党和政府不办媒体,媒体留给那些拥有与中央分庭抗礼之力的人去办,有利于中国不让印度超越,这是他的高论之四。

五、银行体系和整个非银行金融体系包括资本市场的私有化程度印度超越中国的有利因素:

【中国与印度的“龙象之争”中有一些奇怪现象值得关注——2003年,印度有23个股票市场,已全部联网,中国只有两个;印度上市公司1万家以上,中国不到1300家;印度公司上市的资本门槛为8000万人民币,中国则为5000万;印度的银行体系有27家政府银行,25家私人银行,46家外资银行,有47000个非银行金融机构且基本上是私营的,还有差不多100多家商业银行,其中75%是外资或私营银行。
这种情况下,印度为创业者和企业提供的融资手段和渠道以及融资额,就比中国多很多。印度银行的商业贷款有35%贷给国有企业,其他65%贷给私人、家庭和私营企业;相比之下,中国银行贷款方向刚好颠倒过来,70%贷给国企,30%贷给私人。
此外,中印呆坏账的比率不一样。正因为印度的银行体系和整个非银行金融体系包括资本市场的私有化程度远高于中国,所以印度的贷款往往流向那些能带来更高回报、呆坏账比率较低的私企。

点评:假如现在印度和中国的经济地位刚好倒过来,那么袁南生让我们中国学习印度好榜样,起码不那么离谱。到底印度的经济落后于中国是不是由于这些因素造成的还不知道,袁南生却玩弄起了“预期理由”的诡辩术,去主观臆断印度会在经济上超越中国,而且先进经验就在于私有化。你即使是立功心切也不带这样的吧?!

提高银行体系和整个非银行金融体系包括资本市场的私有化程度有利于中国不让印度超越,这是他的高论之五。

六、推广吃素,是印度防止腐败并且防止印度超越中国的有利因素:

【印度重大腐败丑闻不断,例如,“电信丑闻”中的前电信部长等一伙人为所欲为,以远低于市场价值的“甩卖价”出售2G手机网络许可证,导致国库损失400亿美元,成为印度独立以来最为严重的官商勾结案,其首犯被美国《时代》周刊列为全球第二大“滥用权力者”(因“水门事件”遭弹劾的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名列第一)。
但也应看到,祸害当今中国的一些腐败现象印度却几乎没有,或者说并不严重。例如,印度没有公款旅游风,也没有吃喝风。吃素的人占印度人口一半以上,越有地位、越有文化的人越倾向吃素,反之,越没有地位、越没有文化的人什么都吃。
一些印度人对素食的较真达到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连萝卜、花生等地底下长的东西都不吃,因为不愿杀生。印度朋友科米卡对我说,他访问中国期间,中国餐馆用煮过荤菜的锅给他做素食,那怎么行呢?】

点评:他给中国出那么多防止印度超越的主意,唯独这个主意跟政治的关系不大,问题是非常搞笑。别说是广大老百姓不接受,就是那些与他志同道合的自由派人士也得骂他。因为美国人和其他西方国家的人爱狗,为了显示自己的政治正确,某些自由派人士也高举“动物保护”的旗号粗暴干涉别人吃狗肉,但是他们吃起其他动物的肉来毫不客气。现在袁南生却给国人树立了印度这么一个素食主义的好榜样,还据说这是防止腐败的好办法,他袁就不怕被自己人拍砖拍破头?而且我在这里非常严肃地提醒袁南生,你既然给中国出了这么一个防止印度超越中国和防止腐败的好办法,你自己应该以身作则才对,你自己不但不能吃任何动物、植物,甚至连微生物也不能吃,因为那也是生命,你老人家就每天背个氧气瓶生活吧!

推广素食主义有利于中国不让印度超越,这是他的高论之六。

至于他纯粹给印度讲好话的那些段落,我就不评论了,他可以拥有他表达观点的权利,哪怕是公开忽悠,咱们可以反驳他,但是不能堵他的嘴不是?

他与吴大使相比,吴属于出馊主意,片面理解和解释小平同志的“韬光养晦”理论,客观上有利于美国不战而屈人之兵;而袁南生具有“交外官”的嫌疑,他内政外交两手抓,对外,专门传达外国的意见,对内,贩卖西方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黑货。以前他反对中国强硬应对西方的高压政策的时候,他用的招数是把两种在逻辑上属于“反对关系”的概念当成是“矛盾关系”的概念,让别人二选一,让别人在否定另外一个错误做法的同时接受他的磕头主义的错误的外交路线,而这次在印度的问题上,他歪曲事实,认为印度并不比中国差,即使是暂时比中国差,由于他所列举出来的那些制度上的优越性,印度迟早必定超越中国。

本来他上述那些给中国出的“好主意”并不新鲜,是自由派公知的老生常谈,问题是,他是外交官啊,怎么跨界管起内政来了?看来他是在挂谈论外交和提醒中国警惕被印度超越的“羊头”,卖走改旗易帜邪路的“狗肉”。

综合上面的分析,他袁南生到底是“交外官”还是披着“外交官”外衣的公知还是其他的什么呢?这恐怕只有天知道了。

【千钧棒,察网专栏作家】

「赞同、支持、鼓励!」

察网 CWZG.CN

感谢您的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维护费用及作者稿费。
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创作来回馈您!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请点击这里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

标签: 中国 印度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cwzg.cn/expose/201706/36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