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南生又在挂“韬光养晦”的羊头了

袁南生最近在《同舟共进》发表题为《国家越强大越要韬光养晦》的文章。韬光养晦的目的在於麻痹对手,不引起注意,等待机会一跃而起,邓小平这一战略思想的核心部分就是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的辩证统一。而袁南生口中的韬光养晦“不是卧薪尝胆,也没有假想敌人”彻底脱离了有所作为,那就只不过是俯首称臣,投降卖国的代名词。

 

【本文为作者向察网(www.cwzg.cn)的独家投稿,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请保留本声明】

 

袁南生又在挂“韬光养晦”的羊头了

 

【摘要】袁南生最近在《同舟共进》发表题为《国家越强大越要韬光养晦》的文章。韬光养晦的目的在於麻痹对手,不引起注意,等待机会一跃而起,邓小平这一战略思想的核心部分就是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的辩证统一。而袁南生口中的韬光养晦“不是卧薪尝胆,也没有假想敌人”彻底脱离了有所作为,那就只不过是俯首称臣,投降卖国的代名词。

 

外交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中国驻美国旧金山原总领事袁南生最近在《同舟共进》2016年第6期发表题为《国家越强大越要韬光养晦》的文章。

平心而论,与他自己的前两篇文章《不平等条约的另一面》赤裸裸地宣扬不平等条约有积极作用,鼓吹“侵略有功”论,以及《中国外交“愤青”现象为何千年不绝?》恶毒咒骂历史上的爱国者相比,这篇文章多了些理性和说理,注意了方式方法,懂得了使用忽悠术,让人们一下子看上去不那么反感。但是经过反反复复琢磨,其实通篇还是在挂“韬光养晦”的羊头,卖他与吴建民曾经一起叫卖过的“狗肉”。

要说明这些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什么叫“韬光养晦”,小平同志是在什么情况下把这个当成中国制定外交政策的战略方针的,联系到现在的国际形势和袁南生文章的具体内容和基本观点,他所说的“韬光养晦”的实质又是什么。

韬光养晦出处: 《旧唐书·宣宗记》:“历太和会昌朝,愈事韬晦,群居游处,未尝有言。” 典故: 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厚积薄发 (拼音: hòu jī bó fā) 出处: 典故: 厚积:指大量地、充分地积蓄;薄发:指少量地、慢慢地放出。多多积蓄,慢慢放出。形容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办好事情。

《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 《曹操煮酒论英雄 关公骗城斩车胄》 刘备投靠曹操之后,仍有一番雄心壮志。但是刘备也防备曹操谋害,就在住处后院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一天,曹操派人请他去赴宴,刘备不知曹操用意,心里忐忑不安。酒到半酣,忽然阴云密布,骤雨将至。曹操突然就天下的英雄问题与刘备交谈,并且指着刘备说“当今天下英雄,只有您和我曹操了。”刘备闻听此言,大吃一惊,手中所持的筷子不觉掉到地上。正巧这时外面雷声大作,刘备便从容俯下身去拾起筷子,说:“一震之威,乃至於此。”曹操笑着说:“大丈夫也怕雷震吗?”刘备说:“圣人云:‘迅雷风烈必变’,怎能不怕呢?”这样,把自己闻言失态轻轻掩饰而过,曹操也就不再怀疑刘备胸有大志了。

后人称赞刘备的随机应变的机智,就有了: 勉从虎穴暂趋身,说破英雄惊煞人。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

韬光养晦的目的在於麻痹对手,不引起他的注意,等待机会一跃而起,到那时再想打倒自己可就难了。

1989年9月4日,邓小平在同中央几位负责同志分析当时的国际形势时指出:“对于国际局势,概括起来就是三句话:第一句话,冷静观察;第二句话,稳住阵脚;第三句话,沉着应付”。“我们千万不要当头,这是一个根本国策。”概言之,就是要“韬光养晦”。 后来邓小平又进一步提出了一些重要战略思想,即着名的“四句话16个字”:“善于守拙、决不当头、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当时的国内外形势是,国内刚刚平息一场动乱,国外美国等西方国家制裁中国,刚刚开始改革开放10年的中国面临严峻的局势,中国当时的处境跟刘备寄身曹操篱下有点相似之处。小平同志当时提出这么一个重要战略思想在当时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邓小平这一战略思想的核心部分就是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的辩证统一,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不韬光养晦,避开别人的锋芒,就不可能积蓄力量,日后有所作为;而如果一味的韬光养晦,而不是为了有所作为,那么,这种所谓的的韬光养晦只不过是俯首称臣,投降卖国的代名词。

其实,春秋战国时期勾践的卧薪尝胆本身也是“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典型例子,而袁南生也算老实,坦率称他所说的“韬光养晦”并不是卧薪尝胆,这么一来,他的主张的挂羊头卖狗肉的实质暴露无遗。

即使不考虑观点对错,纯粹从语文阅读的逻辑性角度理解,他的论点与他的论据有矛盾之处,他也许是为了加强说服力,把自己装扮成历史学家,也许同时也想说明自己有学问,拼命“掉书袋”,一个劲地考古,然而,他这些论据有些是打他自己论点的耳光的。

先别说历史上“煮酒论英雄”的故事和袁南生提到到卧薪尝胆都是“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典型,其实就连他为了掉书袋显示自己有才华而罗列的那些历史资料里面,基本上也都是“韬光养晦”以后有所作为的。

例如,他举例子的西汉初年,刘邦对匈奴推行和亲政策,派刘敬前去匈奴缔结联姻和约,奉送皇族女儿冒称公主去做单于的阏氏,此外,每年必须给匈奴一定数量的丝绸、粮食等物资,汉匈结约为兄弟之国,汉为兄,匈为弟。这是典型的韬光养晦,与此同时积极作为,开启了汉匈两极在东亚国际体系中争霸的时代。

例如,他举例子的汉文帝公元前180年即位后,即“复修和亲之事”,汉武帝时,汉匈关系发生逆转,汉朝取得对东亚国际体系的主导地位,匈奴对汉朝战略威胁被解除。

例如,他举例子的唐朝的缔造者李世民让文成公主入藏。强大的唐朝先后把一个个公主嫁到突厥、吐蕃、契丹、回纥、南诏等国。李渊、李世民父子在起兵时,李渊亲自给突厥国始毕可汗写了一封卑辞修好,并许以“称臣纳贡”的书信,又带上厚礼,消除自己争夺天下时来自突厥的巨大威胁;突厥君主始毕可汗去世后,李渊“为之举哀,废朝三日,诏百官就馆吊其使者”。直到贞观三年(629年),李世民命李靖率唐军主动出击,大败突厥军,活捉颉利可汗,取得决定性胜利。至此,李世民对突厥的臣服历史宣告结束。

他所说的这些,都是“韬光养晦”以后“有所作为”的例子。他也说了这样的话——

韬光养晦是中国古代外交人留给我们最重要的外交智慧之一,柔弱胜刚强的老子思想是韬光养晦的外交哲学基础,其要义是在国际关系中保持低调,尊重对方,不锋芒毕露、颐指气使,尽可能避免树敌、招风、扛旗,同时积极作为。

这句话没有错,关键在于,他所说的所有“韬光养晦”的行动,最后都以“同时积极作为”作为归宿。

然而,不知他是如何从所举的例子概括出下面的结论的——

韬光养晦不是卧薪尝胆,其核心不是图谋霸权,也没有假想敌人,当前更突出体现为有效维护与力争延长有利于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为了强调他自己的观点,他又提供了所谓的不“韬光养晦”,被他作为反面教材的几个例子:

他用王莽建立起所谓新朝以后,崇尚虚名,不求实效,蓄意压低匈奴单于的政治地位,将其由匈奴最高首领的地位改变成为新朝的诸侯王地位,在匈奴强烈不满,再次南下侵扰,北方受到严重破坏时,王莽拒绝大臣严尤和公孙禄的规谏,执迷不悟,转运大量谷帛至边郡,准备大规模出击匈奴。兵还未发,新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王莽自己也被起义军杀死了作为不“韬光养晦”的例子。

点评:被农民起义军杀死,他却认为原因是“不韬光养晦”,究竟是错在不对谁“韬光养晦”?他是否认为,王莽应该先对匈奴“韬光养晦”,首先对付农民起义军才是正道?

他又用明朝末年,皇太极屡次提出议和,在特定的一段时间内,他的议和举动还是具有相当诚意的。皇太极态度谦恭,提出了不算苛刻的停战四项条件,字里行间完全没有威胁意味。兵部尚书陈新甲奉旨派马绍愉与清朝议和一事为百官知悉后,朝野为之哗然,大臣们纷纷上书弹劾陈贪生怕死、妥协求全、私定议和条款。迫于压力,崇祯将责任一股脑儿地推给陈新甲,后又下令将陈处死。到亡国的最后时刻,崇祯才意识到“策辽事者,不宜战而宜和也”。可惜这只能是后知后觉,已于事无补、无法挽回败局了作为不韬光养晦的例子。并且含沙射影地发表议论说:“明廷上下缺乏韬光养晦的环境与气氛。明朝政治家们在韬光养晦问题上大都缺乏冷静思考,始终放不下天朝大国那种凌驾于一切之上的架子,居高临下地与人打交道,一味唱高调。朝野上下一直把清看成是国贼凶寇,只能扫荡,不可言和,谁议和谁就是“损威辱国”“诅师养寇”,谁就是“祸胎”,将“酿无穷之衅”。

点评:他居然认为,当时面临国内农民起义和国外外敌入侵,几面受敌的明王朝的灭亡是因为不“韬光养晦”。

他还引用赵启正的话“中国的传统恰恰是内向的,‘君子欲归于言,隐于行’,我们不是权宜之计,韬光养晦应该长期坚持下去。我们反对有些国家老对我们指手划脚,我们自己也那么做吗?我们不喜欢那些国家傲慢,我们也去傲慢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人家怎样对待你,你要那样对待人家才行。”

点评:我不知道赵启正的原话是在什么语言环境下说的,但是在这里,被袁倒果为因,变成了我们傲慢导致“有些国家老对我们指手划脚”了,袁南生还真的是把现在还活着的人们都当成植物人了?!

进行了那么多的或者论据和论点相反,或者论据不能证明论点的论证以后,他终于亮出了他自己的最本质的观点:

【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中国在外交上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过程。没有几十年的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就不可能有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韬光养晦不是卧薪尝胆,其核心不是图谋霸权,也没有假想敌人,当前更突出体现为有效维护与力争延长有利于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韬光养晦作为中国外交的智慧,不仅将伴随中国崛起的全过程,而且在中国崛起成功之后仍将是中国对外战略的自觉选择。面对波涛汹涌的国际逆流,面对咄咄逼人的“民粹”压力,面对许多强硬舆论的推波助澜,实现韬光养晦的与时俱进,不仅需要更大的政治勇气,而且需要更大的政治智慧。韬光养晦与奋发有为是辩证统一的,韬光养晦的本质是求和平,不称霸,追求双赢,实现韬光养晦的与时俱进,将会极大地延长中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从而促进奋发有为,使中国的国家利益得到更大的实现。】

点评:原来他的所谓的“有所作为”就是“求和平,不称霸,追求双赢”,但是他有没有想到,你要和平,别人对你发动战争怎么办?你不称霸,别人连平等的地位都不愿意给你怎么办?你追求双赢,别人非得要你死我活怎么办?像这种把“中国的国家利益得到更大的实现”寄希望于“韬光养晦”以后别人的恩赐上的一厢情愿的想法,你袁南生能够做得了其他国家的主吗?

众所周知,“卧薪尝胆”是春秋战国时期,越国被吴国灭国以后,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最后反败为胜的典型例子。在这里,吴对于越来说,已经不是什么指手画脚那么简单,而是认认真真吞并了一个国家,越国在这里的动机也并不是什么“图谋霸权”,作为亡国奴,从越王勾践到越国民众都是忍辱负重,积蓄力量,反攻复国,连弱女子西施也不例外。后来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只不过是“有所作为”的副产品,就连这么一个非常明显的反抗侵略的例子,都被袁南生否定了或者排除在他的选项外,换句话说,按照他的意思,即使被灭国,也不应该反抗,越国慢慢强大以后,能够对吴国俯首称臣也行。

那么他的“韬光养晦”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呢?就是所谓的有效维护与力争延长有利于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为了“有效维护与力争延长” 袁南生们心目中的所谓“有利于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对霸权主义的为所欲为视而不见那是自然的了,而且对外国势力颠覆和分裂中国的图谋要逆来顺受,甚至对那些狐假虎威爬到中国头上拉屎撒尿的不三不四的小国家也要点头哈腰,以换取他们背后的大老虎对中国的放心。我不知道汪精卫在袁南生的心目中,算不算一个“韬光养晦”的例子?

虽然在他这一篇洋洋万言的鸿篇巨制中也不止一次提到“有所作为”和“积极作为”,但是都是没有实际内容的空洞口号和拿来忽悠人的装饰品。说实在的,对那些“极端主战派”的主张我也不赞成,但是从袁南生到吴建民都极力回避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当有效维护与力争延长有利于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只不过是我们自己的一厢情愿,当国内外敌对势力千方百计对此进行阻挠和破坏,要侵略、颠覆和分裂我们国家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

当然,他们俩都不可能对此作出回答。原因你懂的。

袁南生也深深知道,他的所谓的“韬光养晦”会遇到来自民间的

“咄咄逼人的“民粹”压力”,会“面对许多强硬舆论的推波助澜”,我不知道他的会受到大多数人反对的所谓的“中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是对于哪些人而言的?从国家层面说,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对美国不只是“韬光养晦”,简直是缴械投降了吧?换来了什么呢?还有南斯拉夫,也算是极版的“韬光养晦”了吧?换来了什么呢?从民众层面说,从东欧到北非,那些国家的政府够“韬光养晦”了吧?给民众带来了什么呢?

说到这里,我最后提出几个问题,究竟袁南生是哪个国家的外交官?就算他是中国的外交官,像他这种能够从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中找到“积极意义”的人,他到底是在给谁创造“机遇”?或者他是不是在为自己能够再从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中找“积极意义”创造机会呢?他这次挂“韬光养晦”的羊头又想卖什么肉呢?

 

【龙卷风,察网专栏作家】

「赞同、支持、鼓励!」

察网 CWZG.CN

感谢您的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维护费用及作者稿费。
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创作来回馈您!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请点击这里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

标签: 羊头 袁南生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cwzg.cn/expose/201606/28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