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靖:从“诺贝尔经济学奖”谈贫困与失落的方向
目前全球资本主义的场域中,农民的这种组织化由于“社会主义”色彩非常明显,恰恰最不受资本待见,也不受主流经济学待见。这或许是这次诺贝尔经济学奖拒绝授予中国的原因之一吧?但中国的发展,显然在坚定地走自己的路,按照习总书记的说法,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由此才获得了较之印度、非洲更大的发展成就、减贫成就。
江宇:中国扶贫实践彰显制度优势
贫困首先是一个历史问题,除了自然条件等客观因素外,重要原因是近代以来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有不断扩大全球两极分化的趋势。发达国家的发达,和第三世界贫困,是同一个硬币的两面。贫穷国家只有实现政治和经济上的独立,才有可能改变这种命运。而西方主流经济学已经丧失了其早期的历史研究传统,走入过于重视微观、模型化和数理化的窠臼,所以无法真正认识到贫困的历史根源。而今天的西方经济学,已经脱离了早期政治经济学的传统,把政治、社会等因素和经济因素割裂开来。因此,他们只能从贫困家庭成员个体状况出发,而无法触及社会和制度问题。所谓贫困经济学,体现的恰恰是“经济学的贫困”。
美国密西西比三角洲的贫困为何“代代相传”?
本雅明·尼尔肯认为,美国联邦政府始终没有统一的行动来应对贫困问题。在罗伯特·吉尔平看来,当前美国政治分裂日益极化,两党为了反对而反对。改变南方州贫困的很多政策建议在讨论阶段即被扼杀。持续多年的“南方问题”,依然未见一丝曙光。
为群众代言还是为资本代言?--观《青年马克思》
由于马克思坚定的站在劳苦群众一边而得罪了权贵阶级,他备受反动政府的迫害,四处漂泊,陷于贫困当中。我不由得“联想”:如果马克思不为贫苦群众与被压迫的工人阶级站台,而为权贵与资本而站台那会怎样?
从日本年轻女性的困境看社会分化
NHK在对贫困女性的调查中发现,在日本默认的“女人不必自己挣钱养活自己”的大前提下,有很多原因会让年轻女性沦入贫困:有的女性因为与丈夫离异,得不到赡养费,失去了经济支柱;有的女性因原生家庭冷漠而仓促非婚生子,成为了单亲妈妈;有的女性因为文化程度低下找不到工作;即使是大学毕业,也有女性因为公司不给正式编制,只能同时打多份临时工,还要面对未还清的高额助学贷款。从表面上看,这些年轻姑娘与普通女性似乎没有任何差别,但实际上,她们每日都挣扎在贫困线上下,为了支付水电费、房租和交通费而日夜忙碌,一个人打两三份工,在办公室文员和夜总会公主之间频繁切换角色,忍受着“一天喝一杯冰咖啡”的伙食,甚至彻底居无定所,带着孩子住在网吧里。
中国农村反贫困问题研究:类型、误区及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反贫困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主要原因是城市化为农户家庭提供了城市获利机会。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让渡出农村获利机会,从而使得留村务农农户也可以有相对较高收入。当前中国农村贫困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农户缺少家庭劳动力而产生的贫困,二是生存条件恶劣连片特困地区的贫困。反贫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急于求成。解决农村贫困的根本办法是继续城市化,为农户提供在城市获利的体制机制保障,基础则是为农民提供增长自我发展能力所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