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专栏
-
扬弃与整合:中国政治经济学是如何借鉴儒家文化的
文化基因承载着文明孕育和生长过程中的核心信息,构造了文明的基本形态和主要功能。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政治经济学正是植根于这一古老的文化基因,把“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这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有机结合,通过文化基因的复制、转录和表达,从经济学视角赋予中国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从而凝练出饱含中国特色的经济学智慧。这个过程,既是马克思主义经过中国化的转化,成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经过唯物史观的转化,成为社会主义新文化的过程。
-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思想》一文站在方法论的高度,直指中共八大政治报告决议的某些重大判断,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第二次认识飞跃。恰逢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思想》一文创作五十五周年,有关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争论不绝于耳,理论界甚至因此出现了认识撕裂。这使得我们不得不再次发问:人的正确思想究竟是从哪里来的?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突破
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局势,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新一代领导集体,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辩证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变”与“不变”,紧紧抓住社会主要矛盾这一根本性、全局性问题,提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就完成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矛盾认识的第三次重大突破,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次飞跃”。也正是通过这一重大理论突破,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
基于技术和市场内生互动的中国产业升级路径研究
技术推动和市场拉动是产业升级两条传统路径,通过分工深化和广化将两者联系起来,可以形成内生互动的升级动力,并形成\"产品价值节点—产品价值片段—行业价值链条—产业价值网络—国家价值空间\"的升级路径.
-
推动社会分工演进 塑造中国经济新常态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经济学需要分析发展中经济体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特有的结合方式。马克思主义发展经济学只有在研究对象上实现结构性拓展,在分析方法上实现结构性转变,在理论硬核和实践对策上实现结构性改造,才能够真正实现复兴。这种理论上的复兴,同时也就意味着社会主义中国在实践中应走一条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创新为推动力、以内需为拉动力、推动社会分工深化与广化,协调、平衡、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
重视“逆城镇化”现象 推动农民工有序回流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农业转移人口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一个特殊群体,在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但是,一些人认为农业转移人口城市化就是农民工留在城市继续务工,这种观点忽视了农业转移人口行为特征的多样性,也未能把城市化进程放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大背景下加以分析,值得进一步深入思考。
-
供给侧改革与扩大内需:联合发力塑造国家价值空间
作为产业升级动力,供给侧改革和扩大内需政策是内生融合的。供给侧改革通过促进分工深化和广化来提升市场需求,而市场容量扩张反过来又为分工深化和广化提供了条件,进而为企业的供给侧改革提供更大激励,这种内生互动和循环加强机制将有效提升本土企业在全球价值网络中的地位,进而塑造具有引领性、务实性和包容性的“国家价值空间”。
-
海派经济学南京研究所第十九次理论研讨会综述
2016年11月6日,海派经济学南京研究所第十九次学术研讨会在南京财经大学举行。会议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等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调结构促发展”这一主题展开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