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马克思主义批判性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思潮的引领
【摘要:批判性是马克思主义以一贯之的重要特征,这一本质特征要求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积极回应各种思潮的挑战。在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社会思潮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批判性,通过辩证否定的内在逻辑对社会思潮进行扬弃,从而实现对社会思潮的真正引领,达成社会共识。在现实中,需要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源,构建话语体系,关注现实生活和加强宣传舆论引导,进一步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思潮的引领。】
批判性是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重要特征。马克思主义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立足于资本主义社会现实,通过对资本生产方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以及对形形色色空想社会主义和各种唯心主义的批判中使自身获得充分发展。正如列宁所说:“凡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他都有批判地重新加以探讨,任何一点也没有忽略过去。凡是人类思想所建树的一切,他都放在工人运动中检验过”。[1]当前,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各种思潮冲突激荡,要求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批判性来分析、审视各种社会思潮和思想观念,回应各种社会思潮的挑战,在对各种思潮科学批判的基础上,引领其健康发展。
一、坚持马克流意识形态引领社会思潮的必然要求思主义批判性是主
(一)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社会思潮的内在方式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批判性
社会思潮是“反映特定环境中人们的某种利益或要求并对社会生活有广泛影响的思想趋势或倾向”。[2]社会思潮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具有理论性,“它常常表现对整个社会现象或社会现象某些方面较为深刻系统的理性认识”[3]。社会思潮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对社会思潮的引领必须是思想理论逻辑的引领,而不能采取群众运动和政治批判的方式,这是总结历史经验得出的必然结论。思想理论逻辑的引领要求既要与各种思潮进行交流和对话,也要对各种思潮进行分析和批判,在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对各种思潮作出实事求是的分析基础上得出科学的结论,指出社会思潮的合理性,批判其错误思想观点,使人们充分、全面地认识社会思潮,自觉克服、修正错误思想,从而实现其对社会思潮的价值引领,达成社会共识。
(二)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社会思潮外在环境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批判性
从国内讲,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的变革、社会结构的变迁以及利益分配格局的调整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呈现出多样性、复杂化、多变的趋势和特征,为各种思潮的出现和发展提供了思想和文化土壤。从国际环境看,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必然带来思想、文化观念的激烈冲击和碰撞。西方发达国家为实现其文化霸权,积极推行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加紧进行意识形态的颠覆和渗透。这些无疑增加了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社会思潮的难度,加剧了社会思潮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冲突与对抗的程度。同时,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各种社会思潮甚嚣尘上,造成人们思想混乱和信仰缺失,消弱和瓦解主流意识形态的合法性和主导地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批判性,充分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批判和引领功能。通过多元的思想文化竞争环境,反衬出坚持马克思主义批判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批判性要求主流意识形态在辩证否定的内在逻辑中引领社会思潮
(一)认清社会思潮本质特征是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社会思潮的前提和基础
坚持马克思主义批判性,认清社会思潮本质特征,这是引领社会思潮的逻辑前提。其中,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批判性的理论基石,也是我们认识各种社会思潮的理论武器和工具。
首先,社会思潮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源于社会现实。社会思潮产生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条件,它往往反映社会中的现实问题,是对某些人们强烈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的直面应答,并反映社会诉求所形成的一种风潮。社会思潮的出现有其客观条件,人们不能无端地制造出某种社会思潮,也不能随心所欲地消灭某种社会思潮。因此,社会现实条件和物质环境是我们认识和把握各种社会思潮的重要依据。
其次,社会思潮表征为一种特殊的理论存在。社会思潮以某种理论形态为先导,包含着人们的思想倾向、观点,并且这种理论观点和倾向深刻反映出人们的心理需求,反映了社会问题,赢得人们共鸣和附和,所以从存在特点上看,一方面,在社会思潮中包含着一定“思想”因素即具有一定理论魅力和逻辑力量,对人们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具有传播的特性。另一方面,在社会思潮中又包含“潮流”的因素,即“社会思潮是社会意识的活动形态”,它随着利益关系的调整和社会矛盾的发展而潮来潮去,并随着人们的思想认识变化而潮涨潮落。
再次,社会思潮的本质是特定社会经济利益关系的反映。社会思潮反映和代表着特定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的利益。“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4]随着生产关系的调整和经济体制的变革会带来各个阶级、阶层利益的分化、改组,从而引发各种思潮的争鸣,并不断冲击着主流意识形态。
以上是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和分析社会思潮得出的基本结论,反映了各种思潮的共性特征。此外,各种社会思潮还具有自身的特点,从性质上看,既存在着积极社会思潮,又存在消极社会思潮;从类型上看,存在着经济思潮、政治思潮、文化思潮等不同类型社会思潮。总之,既要宏观掌握和整体判断,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类把握,这不仅是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社会思潮的前提,也是主流意识形态提升引领社会思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基础。
(二)对社会思潮进行辩证批判是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社会思潮的关键环节
坚持马克思主义批判性,对社会思潮进行辨证批判是一个完整的理论整合过程。这一过程既要肯定、包容各种社会思潮,吸收其合理成分,也要进行否定驳斥,抛弃其消极因素,达到引领社会思潮,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目的。
首先,坚持辩证批判,要承认社会思潮存在的现实性。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新权威主义等社会思潮不断出现,这些思潮是人们利益关系调整、社会物质条件变迁的必然反映,需要我们正确地加以认识和判断。坚持马克思主义批判性就要辩证地分析和看待各种社会思潮,要以一种肯定、包容的态度对待当前社会思潮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切忌肆意地乱贴标签,并盲目地否定和简单地拒斥,更不能将社会思潮问题政治化,用行政的手段加以排斥和打压。
其次,坚持辩证批判,要对社会思潮进行辨证的否定。一是要坚持批判与自我批判相结合。对于错误思潮,要在坚持实事求是的基础上,运用学术、理论的力量予以分析和评判并得出科学的结论,同时也要检讨主流意识形态自身的不足与缺失。二是要坚持理性批判与经验批判相结合。从整体上看,社会思潮既包含着社会心理因素也包含着思想因素,因此对社会思潮的批判,不能仅仅满足于理性的批判,还要坚持理性批判与经验批判相结合,通过经验批判让人们感同身受,增强批判的感召力。三是要坚持历史批判与现实批判相结合。任何社会思潮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脉络,要彻底批判错误的社会思潮,必须从社会思潮发生、发展的根源中获得科学、全面的认识。同时,社会思潮根源于现实生活,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焦点和热点问题均是社会思潮关注的中心。因此,对社会思潮的批判要通过现实生活的揭示和分析,指出社会思潮的理论缺失和现实不足。
(三)对社会思潮进行积极扬弃是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社会思潮的目标趋势
坚持马克思主义批判性实现对社会思潮的积极扬弃,这是引领社会思潮的目标趋势。首先,在相互比较,区分优劣中实现扬弃。通过主流意识形态与各种社会思潮直接地接触、针锋相对地较量,批判社会思潮中消极不合理的因素,汲取社会思潮中积极有益的成分,丰富和完善自身,实现自我超越。其次,在补充完善,不断发展中实现扬弃。批判性赋予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不断发展特性,主流意识形态以完整的理论体系,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因此会赢得自身全面、综合发展的机会,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再次,在利益关系的协调和整合中实现扬弃。社会思潮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协调一致,意味着受主流意识形态所指导的政策、措施的调整和改变,深深体现出主流意识形态站在人民的立场,对人民中的一部分即特定群体、阶层和集团诉求的关切,反映出民众的呼声和愿望,进而为自身发展赢得了更大的空间。
三、以马克思主义批判性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社会思潮的实现路径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建设,在丰富理论资源中实现对社会思潮的引领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建设,是增强马克思主义批判性的根本前提。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引领社会思潮,开展马克思主义批判的力量源泉和资源保障。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建设,首先,要学习、掌握、挖掘和运用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是人类最高智慧的结晶,只有充分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才能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彻底地批判社会思潮中的错误观点。其次,要联系中国实际发展马克思主义,即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5]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结合中国实际,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这是应对当前多元化社会思潮冲击和挑战的重要现实理论力量。为此,正如陈秉公所指出的那样,要加强社会主义理论的“高位势”建设[6],通过社会主义理论的“高位势”,建立广泛的“价值共识”,增强引领社会思潮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二)构建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在优化话语中实现对社会思潮的引领
社会思潮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冲突与较量不仅仅体现在思想观点的辩驳和争鸣上,更体现在对广大群众的争夺中。因此,增强马克思主义批判性,就要增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要把马克思主义从哲学家的书斋中解放出来,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成为群众手中掌握的锐利武器。首先,要转变话语权表述方式。需要积极创造体现时代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在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中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批判力。其次,要进行话语内容转型。要积极构建“建设性话语体系”,不仅对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和对于社会发展、国家治理等方面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必须予以明确的回答,而且还要构建体现中国发展特色、具有民族风格的语言体系,通过马克思主义“建设性话语体系”的构建为马克思主义批判提供话语支持。再次,要化解官方语言与民间语言的矛盾。要积极构建精练、准确、富有内涵的官方话语体系,同时也力求构建群众喜闻乐见、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民间话语体系,最大限度地掌握群众,引领社会思潮。
(三)介入现实生活,在增强理论现实批判性中实现对社会思潮的引领
增强马克思主义批判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介入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关注人民的利益诉求。首先,马克思主义批判性来源于对现实问题的及时回应。“人民群众往往是从日常生活的感性状况去感知理性,去感受理论的力量,从身边物质状况的改变去感知社会思潮的涌动”[7]。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与具体实际相结合,扎根群众生活的实践中,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现实问题,才能赢得人民的信服和支持。其次,要将人民群众的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使主流意识形态思想因素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结合起来,让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诉求得到充分表达,在面对各种社会思潮的侵蚀时,能给予强有力的回击。再次,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鉴别力。社会思潮在当前社会环境中广泛发展,与当前部分群众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不高,缺乏应有的辨别能力和抵制能力有关。因此在给予人民群众物质利益关照的同时,必须切实提高人民的思想文化水平,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马克思主义批判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四)要加强宣传舆论的引导,在坚守批判阵地中实现对社会思潮的引领
坚持马克思主义批判性必须牢牢掌握宣传舆论阵地,宣传舆论阵地是各种社会思潮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比试、较量的舞台,也是引导群众思想观念的重要领地。首先,要积极应用新兴媒体扩展宣传渠道。当前,新兴媒体的兴起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和信息来源,各种社会思潮经常利用新兴媒体对广大群众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需要格外重视虚拟环境中的批判,及时占领和掌握这些新兴媒介。同时,特定思潮都有特定的所属群体,而每一群体又有相应的接触媒介,因此马克思主义批判要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批判渠道和媒介。其次,要把握媒介特点掌握宣传规律。要使马克思主义批判切中要害,取得良好效果,必须遵循信息传播规律和受众信息接收规律。例如,根据“沉默螺旋理论”,社会思潮的传播是不断循环扩大的,因此在社会思潮刚刚处于萌芽之时,及时的马克思主义批判就显得十分恰当。同时,受众信息接收是适度的,过度地宣传会引起人的逆反,因此马克思主义批判要掌握好频率和效度。
总之,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批判性,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拓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论证领域,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精神应对各种思潮的挑战,探讨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性质和类型,分析当代社会思潮的传播特点和方式,结合当代社会思潮的变化特点和规律,对当代社会思潮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批判,以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发挥其价值导向和行为规范的作用,引领社会思潮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84.[2] 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765.
[3] 佘双好.当代社会思潮的内涵、特征及研究意义[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7).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03.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
[6] 陈秉公.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规律性[J].江汉论坛,2009,(11).
[7] 邓卓明,税强.论引领社会思潮五大路径[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5)
「赞同、支持、鼓励!」
感谢您的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维护费用及作者稿费。
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创作来回馈您!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请点击这里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