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在叙利亚军事行动中的舆论战解析
俄罗斯出兵叙利亚是近年来国际军事冲突中最引人注目的军事行动,从2015年9月30日出兵到2016年3月15日撤军,俄军在短短不到半年的时间行动迅速、果断、有力地打击了“伊斯兰国”的嚣张气焰,不仅维护了阿萨德政府的政权稳定,也为俄罗斯在日趋严峻的战略围堵中打开了从中东突围的战略突破口,找到了俄罗斯民族大国复兴的战略支点。
纵观俄罗斯出兵叙利亚全过程,无论是战前准备、战斗过程还是战争结束,外交战、舆论战、心理战始终与军事行动密切相伴,尤其是贯穿整个战争始终的舆论战,在本次军事行动中以全新的方式大放异彩,实现了常规军事力量无法达到的效果,成为整场战争精微而关键的战争样式。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为俄军力部署制造“烟幕”
克里姆林宫作出出兵叙利亚的战略决策后,为掩盖俄派遣作战力量进入叙利亚的军事企图,转移世界各国对俄罗斯军事行动的关注焦点,俄罗斯在制造“烟幕”上打出了两手牌。
一方面,俄罗斯以派遣军事专家、提供反恐装备和人道主义物资等名义进行军事调动,陆续向叙境内调配了一些战机、坦克等大型装备,对外舆论声称“帮助叙政府军运送反恐物资”,并以“提供反恐军事专家”为名输送了近2000名作战人员。就在全世界把目光都集中在欧洲难民潮之际,俄罗斯已经悄悄从波罗的海和黑海通过舰船把部队、装备和物资运抵塔尔图斯港。针对外界的报道和揣测,9月4日普京在首届东方经济论坛上公开表示,俄罗斯确实是在向叙利亚提供武器装备及士兵训练等方面的援助,在当前形势下讨论对叙直接军事介入过于草率和“不成熟”,有效地掩盖了克里姆林宫的真实目的。
另一方面,俄罗斯凭借一系列军事掩护举动充当“障眼法”,开始向塔尔图斯、拉塔基亚秘密部署军力。当大批部队与装备运抵叙利亚海岸的消息被西方情报部门和媒体曝光后,俄罗斯即向世界媒体宣布将于9月下旬在叙利亚海域展开大规模实弹演习,并告知美国航管局,以掩人耳目。
立威造势,巧妙斡旋,抢占国际道义制高点
在俄罗斯对叙利亚境内“伊斯兰国”实施军事打击的过程中,外交战与舆论战的相互配合成为本次军事行动的一大亮点。无论是战争前的舆论准备还是战争中的宣传造势,都为俄罗斯抢占道义制高点,获取国际社会广泛理解支持加分不少。
在战争前期准备中,针对2015年8月在巴格达发生的恐怖袭击事件,普京给予强烈谴责,并表示俄罗斯随时准备对伊拉克政府打击恐怖主义的行动给予支持,伊拉克甚而决定与俄罗斯、伊朗、叙利亚在巴格达建立反恐情报信息中心,共同分享有关“ISIS”的情报;为避免敌对伊斯兰教派的阻挠与指责,战前俄总统还亲自出席莫斯科大清真寺落成典礼,表达对伊斯兰宗教的尊重和礼遇。通过斡旋谈判及舆论造势,俄罗斯与包括法国等欧盟国家的关系趋于缓解,死对头美国也放缓了对立与制裁的脚步。
战争过程中,为抢占世界舆论高地,向对手施压,俄罗斯打出了一系列舆论战“组合拳”。一方面,高举反恐大旗努力摆脱在国际上的孤立地位。俄罗斯打着反恐旗号高调介入,惩罚绝对邪恶的“伊斯兰国”,那么对出力打击它的国家实施制裁就是不道德的,这一切就要由坚持对俄制裁的美欧负责;另一方面,通过对外宣传“伊斯兰国”的危害和美国政府反恐政策的失败,影响西方民众对叙利亚问题的判断。此外,俄罗斯媒体还注重借助和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将各种平台加以利用,显示出良好的对外宣传效果。例如“今日俄罗斯”曾邀请专家、学者分析“伊斯兰国”的崛起与美国空袭的失败,揭露西方反恐的双重标准,并在电视、移动客户端、谷歌+、推特等社交媒体平台推出。
釜底抽薪、狂轰滥炸,舆论包围迫使对手就范
人算不如天算,再周密的谋划也无法避免突如其来的危机事件。11月24日,一架土耳其飞机在土叙边境击落了一架俄罗斯苏-24战机,造成俄一名飞行员丧生,普京斥之为“背后捅刀”。外界普遍猜测,俄罗斯必然会采取对等报复行动。但实际上,普京却表现出了惊人的战略定力和智慧。普京清楚,一旦冲动行事,不仅其刚刚取得的战略优势将化为乌有,而且很可能引发与北约的战争,届时局面将难以掌控。于是,在排除“军事打击”土耳其的同时,俄罗斯借机排兵布阵,利用舆论战优势对敌果断出手,取得了一箭双雕的战略效果。
事件发生后,俄罗斯不断将土耳其与“伊斯兰国”之间的石油走私贸易的卫星图像和各类证据公之于众,指责其保护恐怖分子并与“伊斯兰国”暗中勾结,暗示外界土耳其击落俄战机是出于自身利益,使土耳其迅速陷入国际舆论的指责漩涡。并引发北约内部分歧,令土耳其饱受北约国家诟病。而曾有意与土耳其加强合作的美国,则第一时间撇清关系,不但从土撤出了部署不久的12架战机,还以土叙边境管控问题向土耳其总理施压。结果,土耳其政府不但没达到讨好美国政府、赢得战略筹码的政治目的,反而在舆论的漩涡和盟友的离弃中灰头土脸。
声东击西,转移焦点,维持国内民众战争决心
任何一场战争,如果一个国家陷入战争的泥潭太久,必然会引起国内民众的厌战情绪和不满。为缓解出兵叙利亚的国内压力,从9月开始,俄罗斯国家电视台“第一频道”对国内民众密集报道欧洲叙利亚难民潮和“伊斯兰国”的暴行,俄罗斯主流媒体常见到“保护叙利亚,就是保护自己”“今天的叙利亚,明天的俄罗斯”“俄罗斯不能交出叙利亚”“如果叙利亚倒下,俄罗斯也会倒下”“俄罗斯就是下一个叙利亚”“为何我们需要叙利亚”“莫斯科决定着叙利亚的命运”等新闻标题,通过媒体煽动,民众纷纷将视线由“经济制裁”转移到“叙利亚难民”,并给予了足够的同情与关注。这使得之后的军事行动极大地加强了俄罗斯民族的自豪感,侧面减轻了普京政府出兵背后的经济压力,为普京政府大大加分。
空袭开始后,俄罗斯连同叙利亚强调空袭是在巴沙尔提出请求的前提下开展的,且目的是保护俄罗斯及世界免遭恐怖主义威胁。俄军还向国际媒体开放拉塔基亚基地和“莫斯科”号巡洋舰,宣传其军事行动的开放性。通过对空袭正当性的反复强调,有力地打击了西方媒体针对俄军的造谣和抹黑。在各类舆论手段的猛烈轰击之下,俄民众很容易对俄罗斯的自我辩护潜移默化地予以接受,从而坚定地站在政府和军队的一边。
「赞同、支持、鼓励!」
感谢您的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维护费用及作者稿费。
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创作来回馈您!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请点击这里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