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恐怖袭击事件挑战人类文明

在袭击事件发生后,多国领导人和国际组织负责人发表声明谴责这起袭击事件,并对遇难者及其家属表示沉痛哀悼与慰问。

法国恐怖袭击事件挑战人类文明

当地时间13日晚,法国首都巴黎的巴塔克兰音乐厅、国家体育场及几家餐馆等,在短时间内接连遭遇恐怖袭击,造成大量人员伤亡。截至记者发稿时,系列袭击事件已造成129人死亡、352人受伤。在袭击事件发生后,多国领导人和国际组织负责人发表声明谴责这起袭击事件,并对遇难者及其家属表示沉痛哀悼与慰问。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联合国安理会、欧盟三大主要机构发表声明谴责恐怖主义行为,并表示将和法国团结一致。国家主席习近平向法国总统奥朗德致慰问电时表示,对这一野蛮行径予以最强烈的谴责,向不幸遇难者表示深切的哀悼,向伤员和遇难者家属表示诚挚的慰问。中国一贯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愿同法国及国际社会一道,加强安全领域合作,共同打击恐怖主义,维护各国人民生命安全。

 

为何再次发生在法国

 

1月7日,巴黎《查理周刊》总部遭到武装分子袭击,造成12人死亡;6月26日,伊泽尔省一名男子被恐袭者斩首;8月21日,荷兰至法国的“大力士”国际高速列车发生枪击案……11月13日的“黑色星期五”再次将恐怖阴云笼罩在巴黎上空。

美国乔治城大学外交服务学院教授丹尼尔·拜曼认为,恐怖分子选择巴黎作为袭击目标,一方面是因为,法国自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反恐方面立场变得逐渐强硬,除了积极参与美国在西亚地区主导的各项干预活动以外,还经常独立地干预西亚地区的相关事务;另一方面,法国在国内施行政教分离的政策,并为其政权的非宗教性感到骄傲。它曾制定政策不允许人们在公共场所如学校等机构内,佩戴具有宗教特征的标识,比如信仰伊斯兰教的女士所带的面纱等;法国的讽刺杂志如《查理周刊》还经常刊登调侃宗教或宗教人士的作品。以上种种使得法国成为一个被恐怖分子仇视的目标国家。

知远战略与防务研究所反恐与海外安全国际研究中心研究员汪川表示,法国情报部门没能对这次恐怖袭击做出预警,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查理周刊》事件后法国情报体系并未实现有效改革。11月12日黎巴嫩首都就发生了重大恐怖袭击,“伊斯兰国”宣布发动这起袭击,同时威胁将“很快”袭击俄罗斯。这些足以作为“伊斯兰国”对所有敌对国家发动战略性报复的证据之一。无论如何,从公开信息来看,法国安全部门对恐怖组织在全球发动报复的警惕性不足,情报预警工作没有达到效果。

 

恐袭事件将影响欧洲政策

 

法国乃至欧盟的安全政策、安全观念将会因此次事件发生转变。外交学院中东研究中心主任高尚涛表示,欧洲长期以来注重防范的是应对国家间的袭击等传统安全威胁,其安全防范系统应对来自内部袭击的有效性不足,而恐怖袭击恰恰是从内部发动的。今后,法国乃至其他欧盟国家可能会效仿美国,设立反恐新机制,并将进一步制定精细化打击“伊斯兰国”的措施。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田德文也认为,这次事件之后,可以预见欧洲国家今后会采取更加严厉的反恐措施,提高反恐等级,在叙利亚和平进程、打击“伊斯兰国”问题上,欧盟的立场可能会发生调整。此外,他表示,此次事件还可能对欧洲各国吸纳移民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此前欧盟就难民问题达成协议的执行难度将大大增加。波兰政府在巴黎恐怖袭击事件后不久就宣布拒绝实施欧盟难民分配计划,其他中东欧国家可能会采取和波兰相同的态度。

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许多法国公众在网络平台发表言论批评法国的难民政策,表示对跨境恐怖主义的担忧。对此,巴黎战略研究基金会学术顾问弗朗索瓦·埃斯堡表示,法国对难民的排外情绪会加剧欧洲的难民危机。虽然法国主流价值观尊重人道主义的难民危机处理方式,但恐怖袭击事件难免会动摇部分民意,影响接下来法国甚至整个欧洲的难民政策;更为严重的是,接下来,法国以穆斯林为代表的少数族裔与主流社会融合将更加困难,民族融合问题或将陷入新一轮的恶性循环。

英国国际战略研究所中东地区安全高级研究员艾弥尔·荷凯恩在此前就“伊斯兰国”问题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应对“伊斯兰国”,不是能力问题,而是策略问题。一方面,“伊斯兰国”涉及军事及安全问题,对其进行军事打击是必要的;另一方面,还要采取措施制止其思想及价值观的扩张。军事策略只是打击“伊斯兰国”的一个因素,仅靠军事还不够。该研究所所长约翰·奇普曼表示,应对“伊斯兰国”是一个长期的战略性问题,而目前打击“伊斯兰国” 的国际联盟仍较为脆弱。打击“伊斯兰国”的策略包括,切断其通信渠道与供应、阻断其财政支持、对其实行精确打击、训练当地部队提高应对效率等,但是由于目前中东战乱无法通过政治途径加以解决,上述打击措施必然会受到阻碍。

 

根除恐怖主义关键在恢复地区和平

 

中东极端恐怖组织的发展与美国的战略行为息息相关,在不同时间点,甚至可以说美国的行为直接促成了恐怖组织的壮大。汪川告诉记者,在没有明确证据证明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条件下,美国依然出兵伊拉克,肢解了萨达姆政权,又未能实现伊拉克重建的政治稳定,造成了权力真空,大批流失的伊拉克旧军队的军官为各类叛乱组织提供了指挥官的潜在资源。这些年,美国又在中东北非地区不断制造“颜色革命”,颠覆了许多国家政权,同样亦未能实现政治稳定。乱世之下,一些极端恐怖组织获得了极大的向心力,声称能找到“伊斯兰复兴”的道路。在叙利亚危机发生后,美国联合西方大国极力帮助反对派颠覆巴沙尔政权,“伊斯兰国”乘机坐大,并且吸引世界各地的“圣战者”加入,获得了全球影响力和兵源。

“9·11”以来为何反恐“越反越恐”?高尚涛说,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主导的西方反恐策略的失当。美国没有真正认真看待恐怖主义产生的根源,没有想办法从根本上清除产生恐怖分子的根源,而是采取了简单粗暴的军事干预办法,把阿富汗、伊拉克打乱了,把叙利亚搞乱了,削弱了这些国家对社会的控制能力和对恐怖主义的打击能力。

正如外交部部长王毅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会上所强调的,反恐的治本之策是要根除恐怖主义滋生的土壤。只有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妥善处理地区冲突,倡导不同文明、宗教、民族之间的平等对话,我们才能让恐怖主义的幽灵无所遁形。

「赞同、支持、鼓励!」

察网 CWZG.CN

感谢您的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维护费用及作者稿费。
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创作来回馈您!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请点击这里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

标签: 法国 人类 文明